图为摩步团官兵正在进行训练。
赤胆忠诚,使命至上。
这就是西藏军区某摩步团的团训与团魂。
这更是摩步团官兵精神风貌的生动反映与真实写照。
军人的价值和牺牲奉献,何止体现在冲锋陷阵的战场?
19年来,部队官兵肩负“戍边卫国”的神圣使命,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用赤胆忠诚,在地球之巅矗立起精神高地。
谁不爱咱爸咱妈咱的家,可穿上这身军装就得为国家
“不怕苦,不怕累,只怕对远方亲人的一份牵挂”,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官兵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1996年9月,时任团长杨光跃的父亲病重入院。当妻子打电话告诉他,老人在昏迷中一遍遍呼唤光跃的乳名时,正在带领官兵抢险救灾的杨光跃只得将对父亲的思念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忍着巨大的悲伤坚守一线。10多天后,等他结束抢险救灾任务匆匆忙忙赶回丽江老家时,父亲早已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跪在父亲坟前,这位经历了上百次生死考验从未掉过一滴眼泪的坚强汉子,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失声痛哭。
事隔数年,杨光跃的母亲也在“千里边关盼儿归”的苦苦等待中咽下最后一口气。这一次,同样是执行紧急任务,杨光跃同样没能赶上给老人家送终。
在摩步团,何止一个杨光跃?每当面对小家与大家的艰难痛苦抉择,官兵们都像杨光跃一样,把青春和热血,连同对亲人的爱,全部献给了部队,献给了高原。
在采访中,记者听到这样舍小家为大家的故事数都数不过来,每一个接受采访的官兵都会有一个又一个深藏在内心的感人故事。当问到有没有后悔来当兵时,每个人都义无反顾地说:“谁不爱咱爸咱妈咱的家,可穿上这身军装就得为国家。”
生命可以透支,履行使命决不欠账
2003年6月,时任政委的高志文带领部队组织野外生存训练,在海拔5300多米的山口地带,遭遇罕见暴风雪。一阵地动山摇后,雪崩滚滚而来,巨大的雪浪卷着斗大的石块滚下山来,车队被困在了一条不足三米宽的路上。
“立即突围,困在原地只能等死。”高志文十分清楚被困意味着什么,他爬上崖边的一块巨石,冒着被凛冽寒风掀下山崖的危险,用身体当路标,指挥车辆一台台安全通过。两个多小时后,车队终于驶出险境,他却成了“冰人”,手脚几乎全部失去知觉。
那一次,他们转战50多天,13次翻越“鬼门关”,22次涉冰河,步行数百公里,一次次挑战身体极限,共搜集野外行军和生存数据30多个,解决了野外生存难题10余个,极大地提高了部队战斗力。
2004年2月,当上级将一份关于高原高寒山地无线信息传输与定位控制系统的研究任务下达给摩步团时,装备处工程师韩正军刚刚做完胃肿瘤手术,正在内地休假疗养,他主动回到高原接受了研究课题。然而,身体虚弱加上高原反应,韩正军再次病倒了,还没开展工作,就住进了医院。
出院后的两个月时间里,韩正军又4次晕倒,3次住进医院,终于完成研究项目。经总部专家鉴定,该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然而,最让韩正军高兴的不是得奖,而是这项成果有效解决了困扰驻高原高寒区部队几十年的无线信息传输难题,提升了部队战斗力。
有这样一组数据,令人揪心,但它真实地反映了摩步团官兵“透支生命”的状况:40%的官兵有头痛、恶心、寝食难安等轻度高原反应,50%的官兵有血压升高、心室扩大等中度高原反应,60%的官兵患上了痛风、脱发、胃病、指甲凹陷、眼底出血、缺氧性肢痛症等慢性高原疾病。生命可以透支,而履行使命却决不能欠账,这是摩步团官兵的共识。
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咱们都是靠前站的新一代
好炉炼好钢,好营带好兵。政委肖光富在接受采访时说:“随着形势的变化,兵源结构也发生着变化。为了使年轻的新战士实现从老百姓向合格军人的转变,部队着力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让老战士以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现身说法同新兵交谈,同时,创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让新战士在摩步团这所大熔炉里健康成长。”
2000年,80后干部、现任该团三营教导员樵小锋从军校毕业,来到摩步团时,怎么也没想到,西藏恶劣的自然环境对自己的挑战会如此猛烈,一心只想早些离开部队。
然而,有件事使樵小锋的心灵受到了极大震撼。那时他刚到摩步团不久,团里一名三级士官,很快就要当爸爸了,妻子天天在山下盼他。可他却在一次执行任务途中突遇雪崩,身负重伤,出院后团里决定让他回内地疗养,他却死活也不肯走。
别人死也不愿离开,自己活着却要当逃兵。这件事让樵小锋开始在学习中反省自己。
樵小锋开始行动了,他每天苦练军事本领。这位出生于1981年的年轻小伙,在短暂的军营岁月里,实现了人生的一次次起跳与跨越:地方青年——普通军官——全军优秀参谋人才——优秀共产党员——干部股股长——教导员。
“在摩步团,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的青年官兵,他们都是靠前站的新一代。”摩步团政治处主任朱峡余深有感触地说。
建团19年来,摩步团有150余名官兵主动放弃到内地工作的机会;有19名博士和114名硕士主动选择摩步团作为自己军旅生涯的第一站;有300多名战士读完军校后主动回到摩步团。
上等兵张子明入伍前是一家星级宾馆的老板,年收入过百万。
刚入伍时,张子明每次训练总是班里的最后一名。连长气得直跺脚:要是打仗,你小子早被敌人毙了几十回。
不服输的张子明,自我加压,奋起直追,不出半年,他硬是迎头赶了上来,成为了军事训练尖子。
当记者问他为什么会放着老板不当,选择来当兵时,这位腼腆的浙江小伙子说:“一直以来我都很向往军营生活,在雪域高原、在部队,我不仅身体得到了锻炼,更收获了一份份纯洁的战友情,这将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光。”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
雪域高原圣洁美丽,雪域高原同样冷酷无情。
彭秋人,一名入伍不到两年的新兵,将自己年仅19岁的年轻生命永远地化作了雪山,将一片忠魂赤骨永远地融入了西藏高原的冰天雪地。
那是2005年7月,部队正在海拔4700多米的林芝色季拉雪山进行野外生存训练,六班副班长彭秋人带领9名战士冲在最前面,负责侦察探路任务。
当时正值雨季,一连半月的阴雨使原本就奇险无比的山路变得更加崎岖泥泞。当部队来到一个塌方区时,发现一名藏族老阿妈被困在泥泞的路段。考虑到有危险,彭秋人命令大家原地待命接应,只身一人前去营救。眼看就要接近老阿妈,突然一块飞石从200米高的山顶飞落下来。就在飞石即将砸向老阿妈身上的一瞬间,彭秋人一个箭步冲上去把老阿妈扑开。阿妈得救了,彭秋人却被飞石击中头部,英勇献身。
“班长,班长——”雪山之巅久久回荡着战友们声嘶力竭的呼唤,可彭秋人再也没有醒来。
在清理彭秋人的遗物中,官兵们发现了28封特殊的来信——这些信是他生前一直资助的两名藏族小学生写给他的。
送别彭秋人那天,部队首长来了,驻地领导来了,藏族群众也来了。长长的送别队伍,从营门一直延伸到墓地。30多名群众手捧哈达,长跪雪地,失声痛哭……
摩步团建团19年,前后共有6名官兵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当中,有的人为保卫边疆血洒疆场,有的人为抢救国家财产壮烈牺牲,有的人被高原病魔夺去了生命……
摩步团官兵的故事只是无数驻守在西藏的部队官兵故事中的一个个小片段,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一代代西藏边防军人扎根西藏边防,奉献青春,抛洒热血,默默坚守岗位,用牺牲与奉献书写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