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中心>部门快讯
日喀则地区采取九大措施确保2009年抗旱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09年10月28日 来源: 作者:

 

    日喀则地区进入6月以来,各地降雨量偏少6成以上(除帕里正常外);旬日照时数各地正常偏多(其中江孜和帕里偏多16小时);楚河江孜水文站出现断流。日喀则地区要求各级水利部门从被动单一抗旱向主动全面抗旱的转变,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地落实各项防旱抗旱措施,齐心协力,最大限度的减轻了旱灾损失,争取抗旱斗争的全面胜利。
    一、主要旱情
    入汛以来,日喀则地区天气气候较为异常,沿江一线降水明显偏少,气温异常偏高,雨季开始普遍偏迟,导致主要农区出现10~20年一遇的中等强度干旱气象。汛期(5~9月)全地区降水总量在155.6~489.1毫米之间,与常年同期相比,沿江一线及西部降水偏少3~5成;南部边缘地区正常偏多。气温全地区正常偏高,降水量历年同期偏少,受其影响我地区农田大面积受旱,并且旱情持续时间长,给农作物的丰产丰收和雨播的耕种造成很大的影响。日喀则地区春播自3月下旬开始至5月中旬播完(不包括约6万亩雨播地)。我地区旱情主要出现在6月上旬至7月下旬,期间一个月的时间内没有出现有效的较大降雨。截止7月22日,日喀则地区日喀则市、岗巴、仁布、萨迦、定结、拉孜、聂拉木、康马、南木林、吉隆、昂仁11个县(市)59个乡镇、办事处受旱。受旱总面积达497.805万亩。其中农田24.08万亩(其中成灾面积21.43万亩、虫灾7669亩,绝收0.134万亩)、林地8310亩(其中旱灾110亩,虫灾8200亩);天然草场受旱面积477.39万亩。死亡牲畜0.5241万头(只),造成万头只牲畜吃水困难。因旱情造成农业经济损失93.9万余元
    二、受旱的原因
    今年不同时期受旱的主要原因:一是降雨偏少,气温偏高,蒸发强烈,即使在汛期仍有一个多月没有出现有效降雨。二是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某一时期的某一区域基本没有有效降雨。三是境内河道地表水源紧张,尤其是日喀则地区大小河流来水明显不足。四是节水设备、节水措施、节水机制还不适应抗大旱、抗长旱的需要,还不能真正做到节水增效。五是持续的高温天气,旱情持续时间长。
    三、采取九项措施狠抓抗旱工作
    地县两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针对今年的旱情,及时启动《西藏自治区防抗干旱灾害应急预案》Ⅲ级响应,积极开展抗旱工作,采取主要措施如下:
    (一)领导重视、及时组织发动
    为切实做好今年的抗旱工作,地区地委、行署高度重视抗旱工作,及时启动《日喀则地区防汛抗旱预案》,层层落实各项责任制,及时下发通知,并下派工作组调查了解旱情和灾情,指导受灾乡镇防灾减灾和自救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日喀则地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及时召开由农牧、水利、气象、水文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旱情会商会议,会议上要求各级部门要采取得力措施,紧紧抓住有力时机,掀起抗旱春保高潮,确保农作物丰产丰收。组织工作组现场检查指导,要求各级克服等靠思想,增强群众抗旱意识,充分利用机井,节水灌溉,在做好防大汛、抗大旱的同时,统筹兼顾,采取有力措施,掀起抗旱大潮。
    加大防汛安全检查督办力度,及时解决安全隐患。一是开展多轮次检查,对全地区防汛抗旱准备工作、自备物资到位、重点水库大坝巡查、水毁设施修复等情况落实进行督促检查。二是全程跟踪督办整改,针对汛前检查中发现的存在安全度汛隐患问题和12座病险库,日喀则地区采取督办方式责成相关责任单位立项整改,并进行全过程跟踪督促,对12座病险除险加固进行专项项目进展情况半月汇总统计上报。
    (二)计划用水、合理调度
    对辖区所有水库(除冲巴湖、满拉)蓄水量进行登记注册,建立本辖区26座水库数据库,落实水库第一负责人和信息报送负责人,随时跟踪水库数据,了解水库蓄水和放水情况,为抗旱减灾提供第一手资料。满拉水库和冲巴湖水库在用水高峰期实行了联合调度放水;6月11日满拉水库放水流量8.06立方米每秒加大到11立方米每秒;冲巴湖水库放水流量由10立方米每秒加大到30立方米每秒,放水量完全满足了下游年河三县及康马河沿线的农作物灌溉,有效地缓解了旱情发生和蔓延。
    (三)制定和全面实施抗旱预案
    按照西藏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的要求,结合我地区实际,对地县两级的抗旱预案编制进行部署,各县(市)按照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要求,根据降雨时空分部、自然地理特征、经济社会状况、水源情况和水利工程现状,进行科学提出解决干旱缺水问题的对策,完善了抗旱预案;面对严重旱情,地区及时启动抗旱预案,针对不同水源和不同工程条件,采取不同的抗旱措施,使抗旱工作更加具有科学性,发动群众做好各项抗旱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效。
    (四)增加投入,加强水源工程建设
    组织群众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复水毁工程,对现有河渠进行清淤、渠道衬砌和整修配套,因地制宜修建了各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抗旱应急设施,千方百计增加抗旱水源,调动群众打井用井的积极性。
    (五)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抗旱
    各县、市面对旱情,按照防汛抗旱指挥部的要求,积极组织群众维修、抢修拦水坝、进水口、渠道,维修水塘、水井及抗旱机具,截潜流,采取引、蓄、提、截相结合的措施,努力实现开源节流。日喀则市组织群众对江北、江南、前进灌区进水口进行机械开挖,并对引水渠进行清淤,同时对曲美乡18眼机井进行维修;仁布县查巴乡的群众义务投工延长引水渠,引水抗旱。
    (六)科学指导、全面控制虫灾
    由于旱情影响,日喀则地区发生蝗虫、地老虎、牙虫等虫灾。灾情发生后,地委、行署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农牧专家携带杀虫药剂赶赴现场,指导群众进行灭虫。蝗虫控制率达到95%,地老虎、牙虫也得到有效控制。
    (七)加强值班制度,信息预测预报和传递工作
    加强抗旱值班工作,完善灾情统计上报制度。地区气象、水文部门从6月1日向防汛抗旱指挥部报送每日气象预报及水文资料,为我地区防汛抗旱提供信息服务;各县(市)实行24小时值班,实行旱情1日1报制度。同时建立了旱情、灾情会商制度,根据旱情不定期对灾情进行会商,确保旱情信息及时、准确上报。
    (八)加强物资筹备,保证抗旱需要。
    针对旱情,日喀则地区积极做好抗旱物资储备工作。今年共筹集防汛抗旱铁丝150吨(包括30吨铅丝笼);编织袋23万条,旱地龙19吨。落实防汛补助资金313.4万元、抗旱补助资金320万元,地区财政补助资金50万元,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保证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九)防汛抗旱并举
    防汛抗旱“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根据自然规律,大旱之后必有大涝。日喀则地区在做好抗旱工作的同时,对度汛工程进行了全面检查和加固,以确保度汛安全。
无障碍
关怀版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政务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