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中心>部门快讯
日喀则地区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
2009年10月28日 来源: 作者: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下,农牧民主动适应市场,调整产业结构,使农牧业单一生产结构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数量型向质量型、由分散型向集约型、产品型向商品型转变,加之农牧业技术成果的普遍应用,使全地区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高原特色的优质农牧产品和主导产业。
    一、特色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
    日喀则是农牧业大地区,是全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素有“西藏粮仓”的美称,耕地面积127万余亩,占全区的1/3,粮食产量占全区的40%左右,向国家交售的商品粮占全区的50%~70%,粮食总产量居全区第一;全区25个产粮大县中,日喀则地区就占了9个,其粮食播种面积占25个产粮大县的41%,粮食产量占25个产粮大县的44.41%。畜牧业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草场总面积1.8亿亩(可利用草场面积1.4亿亩),夏季牲畜存栏数约760万头(只、匹),年末牲畜存栏量达570万头(只、匹)左右,居全区第二位;畜产品产量居全区第一位。日喀则地区是盛产农畜土特产品的地区之一,其中亚东鱼、岗巴羊、霍尔巴羊、江孜大蒜、洛旦糌粑、日喀则荞麦、艾玛岗马铃薯、拉孜优质油菜籽等农畜土特产品历史悠久,风味独特,颇有名气。由于我地区物产丰富,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农牧特色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自2004年以来,日喀则地区农牧业特色产业始终坚持“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先发展”的思路,始终将特色产业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全地区农牧特色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十一五”期间,2006~2008年,累计落实农牧特色产业41个,总投资达3.15亿元,其中国家投资达1.48亿元,群众及企业自筹资金达1.67亿元,辐射带动农牧民4万余户,受益人数超过20万人。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地区农牧特色产业逐渐做大、做强、做优,已形成了优质粮油、艾玛岗马铃薯、绿色无公害蔬菜、江孜大蒜、林下资源、岗巴羊、白绒山羊、奶源基地、藏鸡养殖和亚东鲑鱼十大基地、八个产业带,培育了喜孜青稞酒、洛旦糌粑、阿香糖醋大蒜、艾玛岗马铃薯、岗巴羊等区内知名品牌。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农牧业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产业化格局,板块经济已初步形成,持续带动增收的作用明显。据统计,2008年农牧特色产业项目区群众人均增加现金收入590元,占全年人均纯收入的20.5%。通过发展农牧特色产业,进一步推动了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促进了群众现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农牧特色产业的发展,对于进一步改善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维护社会局势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特色农牧业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第一,思想观念落后,不适应特色经济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作为特色经济主体的农牧民有很大一部分人商品意识与市场意识淡薄,小农经济思想严重,小富即安,在市场经济下生产农畜产品不是积极主动的寻找市场,而是坐等上门收购。在各级农牧部门中,不少人市场观念淡薄,思想仍禁锢在计划经济下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中,习惯于过去的工作方式,重生产,轻流通,缺乏闯劲,把握不住市场运行规律,这是最大的制约因素。
    第二,主导产业少,根系不壮。从全地区情况看,能支撑和代表区域经济状况和面貌,且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很少。我地能够稳定发展,可以成为主导产业的也仅限为个别传统产业,而传统产业因投入不足、设施老化、生产性能差等原因,导致产品数量小,品种少,质量低,商品率更低。新建的基地又由于规模小、起点低、设点分散、简单趋同,未能真正成为特色经济的主导产业。
    第三,加工企业基础薄弱,管理机制不活,产业经营规模小、带动作用不强。全地区基本上在农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上都未形成一定规模,实力弱,效益差,处于举步维艰状况,非但没有实力同生产者结成产业链上的共同体,也没有实力在市场中去竞争谋利,在特色经济中难起龙头作用。
    第四,市场体系不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由于我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市场建设非常滞后。目前,多数县没有较大的农畜产品批发市场,个别的几处农畜副产品交易市场有场无市。服务功能不全,难起市场带头作用。国有商业主渠道又大部分机制不灵,中介组织少,小而分散,起不到应有的带头作用。
    第五,经济实力弱。地方财政很难拿出大量资金投入农牧业特色经济建设,而农村集体、农牧民经济实力又非常薄弱,大部分农牧民刚解决温饱问题。这些不利因素对全地区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经济带来了阻滞作用。
    三、特色农牧业发展的总体构想
    (一)把握的几个基本原则
    紧紧抓住中央对西藏的各项优惠政策,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面向市场需求,发挥特色农牧业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因地制宜调整和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以特色农牧业产业为依托,以特色农牧业产品为核心,提高生产经营者的商品化、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特色农牧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和农村牧区经济持续增长,主要把握好几个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需求导向是特色农牧业发展的方针。特色农牧业的基本定位,应以产品为服务的市场前景为基准,进行市场容量、消费人群的预测及市场定位、市场设计等。
    2、坚持资源依托原则。发展特色农牧业须立足于开放条件下的资源优势,为此要全方位地审视区域资源优势,资源的开发应坚持适时适度的原则。
    3、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坚持科技支撑原则。发展特色农牧业须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提高农畜产品的科技含量。
    5、坚持产业化原则。在充分尊重农牧民和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支持和引导他们围绕主导产品建立商品基地,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向批量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发展,形成与加工业、运销业紧密联合的产业链,努力提高综合实力和整体效益。
    6、坚持动态优化原则。特色经济没有一成不变的优势和劣势,特色农牧业应在发展中对其“特色”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
    (二)发展思路与布局
    1、发展思路
    大力发展农牧业特色产业,是当前日喀则地区农牧区经济工作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是推进“一产上水平”、加快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农牧民增收的基础和根本,今年,我们在特色产业项目建设工作中,继续坚持把特色产业发展作为农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做大做强我地区农牧民增收的“亮点”。继续坚持“稳定粮食生产、继续调整结构、加快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发展方向,按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企业为主体,创新机制、理顺体制,促进特色产品规模化、系列化、品牌化”的要求,选择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品种作为开发重点,打造战略产业和名牌产品。重点建设“优质青棵,白朗、拉孜蔬菜,南木林艾玛岗马铃薯,岗巴羊”等特色农牧业产业发展,突出农牧特色产业的示范带动群众增收作用。
    2、发展布局
    围绕地区提出的“两个经济中心、两条经济走廊”的总体思路,重点抓好以年河三县市为中心的优质粮油生产基地、以南木林为中心的马铃薯生产基地、以白朗、拉孜为中心的蔬菜生产基地、以江孜为中心的大蒜生产基地、以岗巴为中心的藏系绵羊生产繁育基地、以仲巴、昂仁、萨嘎为中心的白绒山羊生产基地、以帕里、桑桑及年河三县市为中心的牦牛产品生产及奶业生产基地、以日喀则市为中心的家禽养殖基地、以日喀则、拉孜、仲巴为中心的牲畜短期育肥及活羊出口基地、以亚东、定结、聂拉木、吉隆为中心的林下资源开发基地,突出农牧特色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特色产业发展对策
    (一)积极制定有关政策,支持特色农牧业发展、加快特色农牧业发展,是我地区农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政府面对农业发展新形势提出的重大举措。为保证特色农牧业顺利发展,建议制定若干政策措施。
    1、吸引、培养人才和发展科技教育政策。吸引和用好人才,制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鼓励人才在特色经济发展中创业的政策,大力培养特色农牧业技术人才和加强特色农牧业科学技术研究。
    2、资金投入政策。财政支农资金尽可能多的向特色农牧业经济项目顷斜,优先安排特色农牧业产品基地和精加工项目。
    3、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加快建立中介服务机构,同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从事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在一定时期内,税收应暂免或给予足够的优惠政策。
    (二)加快和完善特色农牧业基地建设。开发建设大规模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培植主导产业,建设农牧业商品生产基地,是特色农业经济产业化的基础。没有特色农牧业生产基地提供可靠、充足、优质的原料,特色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就难以运作,特色农牧业经济的发展就难以得到有效保证。针对我地区特色农牧业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的要求,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提高品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目前应加快和完善十大特色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
    (三)积极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培育龙头企业是实现特色农牧业产业化的关键。龙头企业具有开拓生产、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提供综合服务的功能,起着内联基地和农户,外连市场,形成一体化经营的作用,可以形成强有力的规模经济,提高农牧业生产率,增加农牧业的比较效益,强化农牧业产品的竞争地位。目前,我地区特色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各种龙头企业发展十分薄弱,真正能够发挥龙头作用的不多。因此,从上到下都要花大力气抓好龙头企业建设,把龙头企业作为加快发展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和特色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来建设发展。重点应围绕双低油菜、优质青稞、豌豆、脱毒马铃薯、无公害反季节蔬菜、肉牛羊集约化育肥、本品种选育、鲑鱼养殖、花卉等主导产品,搞好龙头企业群体建设。重点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要敢于破除部门、地域、所有制的偏见,坚持谁有能力谁牵头,谁强扶持谁。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建立龙头企业,使龙头企业(公司)有较大的市场开拓能力和牵引力,真正成为“加工的龙头、市场的中介、服务的中心”。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有企业、民营大户和外商投资更多地进入特色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充分利用它们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管理和市场网络方面的优势,与特色农牧业嫁接,以提高加工生产及营销水平,增强对主导产业和商品基地的带动辐射能力。
    (四)创建名牌产品,实施名牌战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消费者对名牌的信任和追求将越来越强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只有生产有特色的优势产品,企业拥有高质量的名牌产品,才能在市场角逐中赢得主动,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农牧民收入,促进地区经济繁荣。因此,必须把创造名牌,实施名牌战咯作为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采取措施、认真抓好。一是要强化名牌意识,教育和引导各级干部及各企业经营管理者树立正确的名牌意识,把名牌作为一面旗帜来举,努力培育和发展各种名牌;二是要依托资源创名牌。依据确立的主导产业来开发,在现有的品牌基础上,上规模、上档次,有重点地培植和开发出具有我地区特色的名牌产品。三是要提高产品的含金量,保证质量优势。名牌战略的核心是名牌产品,质量是名牌的生命。而要形成名牌产品就必须是优质产品,必须在同类产品中具有明显的质量优势或特色,在品牌的创建培育中,应通过树立质量意识的创新观念,建立科学的产品质量标准和管理体系,提高科技水平等措施,保证品牌优势。此外,要加强广告宣传,塑造产品的品牌形象,提高产品的知名度。重视名牌产品的商标注册,应用法律手段保护品牌,维护名牌产品生产的权益,保证名牌战略得以顺利实施。
    (五)坚持市场经济多元化和以特取胜,积极建设特色出口商品生产基地,扩大自产产品出口规模,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对外贸易发展,依托特色优胜资源,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加快发展农畜产品、林下产品等系列出口产品,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骨干商品和名牌产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加大沿边开放力度,搞活传统边贸市场,大力发展边境小额贸易、边民互市贸易和旅游购物活动。认真实施“油菜籽出口基地”、“大蒜出口基地”、“绒毛产品开发”、“土豆生产基地”、“优质青稞生产基地”、“活羊出口基地”等,落实“定单农业”、“公司+基地+农户”经营管理模式,促进对外经济贸易的健康发展。
    (六)建立完善的特色农牧业社会化服务化体系。在加强现有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根据产业特点和农牧民及企业的实际需要,围绕特色农牧业经济发展,突出抓好四大服务体系建设。一是突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以专业技术部门和科研部门为主体,为发展特色农牧业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服务。如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示范、技术承包等,提高农牧民的文化素质,推广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二是突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尽快在全地区建立农畜产品产销信息网络,为农牧民、企业及时、准确的提供需求,价格信息,指导农牧民按照市场需求发展生产,搞好营销。三是突出生产资料供应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提供产前、产中生产资料供应服务,为特色农牧业的发展提供良种,农具、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四是突出农牧业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是对各类气象灾害、病虫害、疫情等各类灾害进行监测、预疫、预报、防治、减少农牧业生产的风险,解决农牧民和企业的后顾之忧。
    (七)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目前我地区经过登记注册的只有江孜种猪场、白朗蔬菜等几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再组建多个各种产业类型、各层次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八)进一步加大落实党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拓宽支农、惠农领域,切实为农牧业增产和农牧民增收提供保障。应重点抓好粮食直补、农作物良种繁育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鼠害防治补贴、畜禽良种补贴、农牧民技能培训补贴和农牧业专业合作经济经营补贴等政策的落实。
无障碍
关怀版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政务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