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中心>部门快讯
江苏省对口援助拉萨市20年成果综述
2014年06月25日 来源:陈灏 作者:陈灏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一眨眼,江苏省对口援助拉萨市已20周年。
    人生如梦,岁月如歌。1994年以来,江苏省先后派出派了7批、408名援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
    20年来,一批批江苏省援藏干部用真心、以热情书写了新时期的汉藏友谊,谱写了一首首动人的奉献之歌,周广智、温端改等人的先进事迹在雪域首府广为传颂。
    20年来,江苏省为拉萨市发展倾注了心血、贡献了力量。正是有了江苏省的无私援助,拉萨市诞生了无数个第一:
    西藏第一所希望小学——拉萨南京希望小学;
    西藏第一个自治区级工业园——达孜工业园;
    西藏第一个重点污染远程自动监控系统、西藏第一个危险废物安全处置中心;
    拉萨市第一条双向四车道快速通道——江苏路;
    拉萨市首家预防接种规范门诊——扎细街道卫生服务中心;
    帮助一家濒临关闭的医院走出困境,发展成为三级乙等医院——拉萨市人民医院;
    帮助一所学校跻身高等学府——拉萨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
    当然,这仅仅是江苏省对口援助拉萨市的一个缩影。20年来,根据中央“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工作要求,江苏省委、省政府确定由省直机关对口支援拉萨市直机关部门,南京市、苏州市、镇江市、泰州市分别对口支援墨竹工卡县、林周县、达孜县、曲水县,形成了全省上下“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对口支援格局。
    20年来,江苏省级财政累计向拉萨投入无偿援助资金27.6亿元,实施50万元以上对口支援项目786个。1995年至2011年,江苏援藏资金投入拉萨基础设施建设占59%。
    真情援藏:
    谱写汉藏友谊新篇章
    援藏如歌。每一批援藏干部都与当地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谱写了一曲曲动人之歌。
    在拉萨市人民医院,提起温端改,医院干部职工都会肃然起敬。
    “温院长来时医院已处在倒闭的边缘。好医生都走完了,能看病的医生没几个,且医院也开不出药,60%的药都要患者自己到外面购买。”在拉萨市人民医院工作了18年,与每一批江苏省援藏干部都有过接触的拉萨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次仁顿珠对记者说。
    “温院长来后,搞调研,找原因,找出路;请专家进藏培训,联系援助医疗设备……一心扑在医院发展上。经过大家的努力,当年医院就“扭亏为盈”,并成功冲入了二甲医院行列。”说起援藏干部温端改次仁顿珠就激动,滔滔不绝,说个不停,显得意犹未尽:“人们都说是温院长救活了拉萨市人民医院。温院长人好,名字也取得好:带来了党和政府的‘温’暖,‘端’正了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改’变了拉萨市人民医院落后的局面。”
    每当想念王书记、李书记时,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扎西岗村的江白就会来到李书记送给他们家的藏柜前,或擦一擦灰尘,或在柜子前站一站,以解相思之苦。
    江白说的王书记、李书记叫王文生、李世贵,是江苏省第一、二批援藏干部、原墨竹工卡县委书记。藏柜是李世贵援藏第二年、1998年送给江白一家的。十几年过去了,虽然藏柜已经退色陈旧了,但他们之间的友情却没有褪色,依旧那么纯真浓烈。
    自王文生、李世贵与江白一家“结对”以来,他们就一直保持联系,哪怕是他们离开西藏以后,也是如此。每年王文生、李世贵都会托援藏干部或熟人给江白带东西,特别是每年藏历新年都会托当地援藏干部给江白家送去米、面、油和1000元现金。
    在王文生、李世贵等援藏干部的帮助下,江白的6个子女都很成器,有的当了兵,有的上了大学。
    江白特别让记者转告李世贵,当年曾去南京参观过的达瓦次仁,如今已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他一定会牢记李书记的教导:“好好学习,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雪域高原上,提起周广智,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人们眼里他是亲人、是新时期援藏干部的楷模。
    周广智是江苏省第五、六批援藏干部,原拉萨市委常委、曲水县委书记,他的先进事迹已被人们广为熟知,在此我们无需赘述。
    周广智常说:“把曲水当成自己的家,把曲水干部当成自己的亲人,才能对这里投入真挚的感情,工作才能有所依靠、有所作为。”
    周广智的话,道出了每一名援藏干部的心声。“我们的身份是‘援藏’,其实我们的真正身份是‘建藏’。我们的任务是用真心、以热情建立起江苏与拉萨的密切关系。”面对记者,江苏省第七批援藏干部、江苏省援藏指挥部总指挥,拉萨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陈勇说。
    20年来,江苏省援藏资金总量的70%以上用于实施民生项目。20年来,江苏省先后完成了拉萨市人民医院住院部、拉萨市妇幼保健院、江苏路、拉萨江苏中学改扩建、拉萨市青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等一大批惠民工程项目建设,积极投入资金用于农牧民安居工程、村容村貌整治、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提档升级、设施农业发展以及县城基础设施建设,用真心、以热情架起了江苏人民与拉萨人民友谊的桥梁。
    科学援藏:
    助力拉萨又好又快发展
    “援藏不能仅就字面来理解,要讲究科学,并充分尊重受援地的主体地位。”陈勇说。
    20年来,江苏省始终坚持科学援藏,着力在“输血”变“造血”上下功夫、着力在为当地培养人才上下功夫……
    科学发展,规划先行。江苏省援藏十分重视规划工作。其编制的《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于2009年3月12日获国务院正式批复。纲举目张,江苏省第六、七批援藏干部、江苏省援藏指挥部副总指挥,拉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晖动情地说:“《规划》为拉萨市未来十年发展指明了方向。”
    培养人才转观念,推动拉萨干部群众解放思想。20年来,江苏省在尊重当地习惯和拉萨实际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江苏科教大省优势,积极搭建智力援助平台,通过人才培养,将江苏先进的发展理念融入拉萨的经济社会发展中。20年来,先后组织1069名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到江苏考察培训学习。“十二五”期间,江苏拟安排人才智力援助资金近1亿元,为拉萨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郝静是一名在达孜县工作了32年的“老干部”,现任达孜县委常务副书记。说起江苏省援藏对当地人才的培养,郝静很是感慨:“我参加过,也带队参加江苏省组织的人才培训。培训对于西藏干部群众转变观念、促进发展太重要、太有必要了。”
    2010年,郝静带领达孜县20名村党支部书记参观了江苏省特色农业。“参观后,村党支部书记们都被内地的特色农业发展惊呆了——‘农业也能这样搞?’回来后,很多村党支部书记就实践开来。德庆镇白纳村党支部书记巴珠带领村民种起了大棚草莓。现在,草莓已成为白纳村的重要支柱产业,帮助村里很多群众走上了致富路。象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举不胜举。” 郝静说。
    产业引进促合作,当好提升拉萨“造血”功能的引路人。20年来,江苏省坚持政府引导,推动企业合作,鼓励社会参与,把江苏与拉萨各自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形成援助合力,谋求共赢发展。江苏省与拉萨市签订了《共建苏拉产业合作平台协议》,积极搭建产业合作平台,逐渐形成“苏拉”企业间“请进来、走出去”的良性合作格局。设立“苏拉企业产业扶持资金”,每年投入1000万元重点扶持江苏省和拉萨市两地企业投资发展太阳能、藏药、牦牛、青稞等高原特色优势产业。支持江苏商会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帮助江苏籍企业家在拉萨投资兴业。仅2012年,就从江苏省引进各类投资项目20个,到位资金19.21亿元。
    持续援藏:
    不断推动拉萨走向辉煌
    援藏虽然有批次,但援藏干部始终有机统一;正是有了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的接力努力奋斗,援藏才有了今天辉煌的成绩。
    “2013年达孜工业实现销售产值29.3亿元。”回想达孜工业园之所以能发展成为西藏首个自治区级工业园,江苏省第七批援藏干部、达孜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孙健感慨地说:“就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不翻烧饼,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一任干’的援藏思路。”
    20年来,江苏省7批援藏干部,始终按照既定方针、按部就班推进援藏工作,推动拉萨从辉煌走向辉煌。
    20年来,他们有的援了一批、有的援了两批,但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第六批时我是学校常务副校长,现在是学校校长。职务虽然不同,但身份仍是援藏干部。虽然援藏有批次,但援藏是连续的,是一个整体;项目、资金、人才是连续的。”说起援藏工作,江苏省第六、七批援藏干部、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黄晓曦不无感慨地说:“前几批援藏干部帮助学校成功从师范学校升格成为了高等师范学校,现在我们将接过他们的接力棒,为将学校发展成为师范大学而努力。”
    同样感慨的还有江苏省第七批援藏干部、拉萨市人民医院院长陈卫昌。这位院长2013年8月成功把医院带进了三级乙等医院行列(比原计划提前了7年)。但在荣誉面前,这位成功的院长‘退缩’了,“没有前人打下的基础就没有拉萨市人民医院的今天。”
他给记者细数了江苏省援助拉萨市人民医院的历程:1994年,投资1956万元建设住院部,2000年投资900万元建设急救中心,2002年投资2000万元建设新门诊大楼,2008年投资2000万元对病房大楼进行改造,2010年投资1000万元建设新医技楼,这些都为医院成功冲击三级乙等医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年我们拟安排1000万元对医院环境进行改造,为迈向更高等级医院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20年来,江苏省始终坚持围绕拉萨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安排援藏项目,持续推动拉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去年,拉萨市作出了全力推进净土健康产业发展的部署。江苏省援藏工作迅速跟进,助推当地净土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如今,曲水县才纳乡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成为引领当地净土健康产业发展的“领头雁”;林周县奶牛养殖已形成规模化;墨竹工卡县藏鸡养殖、陶瓷制作已成为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的“生力军”;达孜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初具规模。这些都与江苏省的援助密不可分。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实践充分证明,中央关于对口援藏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援藏对推动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所带来的成效是十分显著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对口援藏绝非一夕之功,任重道远,需要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不断努力奋斗;续写援藏新篇章,助推拉萨走向新的辉煌。”面对未来,陈勇如是说。
 
无障碍
关怀版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政务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