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上午,西藏生产加工领域食品监管情况新闻发布会在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新闻发布厅召开。西藏自治区外宣办副主任刘萱主持会议,西藏自治区质监局副局长谭群芳就西藏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执行,食品监督抽查结果,食品执法打假以及食品检测实验室的建设情况作了介绍。
近年来,西藏质监部门始终把食品安全工作作为质监工作的首要任务,着重从源头抓起,提高产品质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看,我区食品生产加工领域总体情况良好,没有出现严重质量事故,也无人员伤亡情况报告。为了让人民群众吃上安全健康的食品,西藏质监立足本职,重点从五个方面入手,加大了食品生产加工领域的监督管理工作。
一是与全国同步实施了食品以及与食品相关产品的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从2002年起,全区质监系统开始对米、面、油、酱油、醋5类食品实施市场准入制度,截至2006年底,已对国家规定的28大类525个品种的食品纳入市场准入制度管理。此外,还全面启动了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材料、食品容器、工具、设备、洗涤剂、消毒剂等7大类与食品相关产品的市场准入工作。目前,西藏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共有63家。其中,28家企业的29个产品获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达到了49%。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在我区开始深入人心,“QS”标志已成为许多群众购买食品时注意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是全面加强了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工作。据全面的普查摸底统计,截止2006年底,西藏共有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1169家,占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总量的94.5%,是食品监管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目前,西藏质监主要是按照“引导、规范、监管、便民”的原则,也就是既要管好,又要便民,在保证食品质量和卫生安全的前提下,一方面帮助有条件的小作坊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对存在安全隐患,又没有发展前景的小作坊,坚决予以取缔。对小作坊的管理,主要采取限制销售、日常巡查、强制检验、添加剂备案、限期整改、责令停产、依法取缔等多种手段,逐步减少小作坊的数量,最终达到彻底整治小作坊的目的。目前,就小作坊的监管问题,国家质检总局已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工作的意见》,西藏将根据此《意见》,结合西藏实际制定西藏的小作坊监管办法。
三是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违法行为。2005至2007的三年间,我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10000余人/次,查处案件1376起,立案查处案件95起,查获假冒伪劣产品货值478.58万元,其中涉及食品安全的案件达半数以上。
今年上半年重点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自治区局查获的假冒“冰美人”红酒案;拉萨市局查处的洗洁精加工黑窝点案;日喀则质监局端掉的非法分包装大米案;林芝局查处的生产劣质酱油、食醋案;昌都局查获的假冒白酒案、使用伪劣植物油案等。通过这些案件的查处,有力地打击了制假售假等违法违规行为,震慑了犯罪分子,净化了市场环境,确保了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四是进一步加大了食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食品质量监督抽查在西藏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按国家监督抽查要求,落实完成国家监督抽查任务。重点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最密切的米、面、油、酱油、醋、酒类、食糖等食品。重点检查食品中涉及人身安全和人体健康的食品添加剂、重金属、微生物等重要指标,重点抽查的对象是产品质量不稳定的中小企业。今年,针对广大消费者关心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液态奶、白酒、啤酒、饮料、茶叶、食用植物油、肉制品等近100个重点食品组织开展了专项国家监督抽查和重点行业专项治理。
另一方面是根据西藏实际,确定的自治区监督抽查工作任务。今年上半年,西藏质监局按计划对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如糌粑、酥油、青稞制品、肉制品、啤酒、白酒、瓶装饮用水、食用植物油、酱油等9类食品进行了监督抽查。同时还开展了辣椒制品、动植物蛋白产品专项监督抽查。糌粑共抽查了13个样品,合格率69%。辣椒制品专项监督抽查中,共抽查了25个样品,其中7个样品检出含有苏丹红Ⅰ,合格率为72%。针对辣椒抽检结果,西藏质监局下发了《关于对全区不合格辣椒制品进行专项整治的通知》,要求各地(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按通知对辖区内辣椒制品进行集中整治,查封不合格产品,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等不法行为。对牦牛肉、风干肉等开展了监督抽查,抽查检测结果显示,情况不容乐观,西藏质监将加强监管,不断提高肉制品质量水平。
五是加快食品检验中心实验室建设步伐。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投资近600万元,完成了自治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食品实验室建设,并通过了计量认证,可对49个大类、800多个项目的食品进行检测,全面承担起了食品国家监督抽查和自治区监督抽查任务中的食品检验工作,同时承担相关执法部门如工商、卫生等部门食品案件查处过程中的食品检验检测工作,并承接社会消费群体的食品委托检验工作任务。
另外,根据目前实验室建设的现状,西藏质监局提出了“十一五”时期食品实验室建设的构想:一是有效利用和整合系统内外检验检测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二是集中建设自治区一级实验室,争取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并达到一定的科研能力。三是地市局结合当地特色经济发展,以满足日常工作需要为主,建设小规模的检验检测实验室。同时,通过认证认可等调控手段,整合全区实验室的资源,有效利用现有的食品检验检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