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中心>部门快讯
工布江达县巴河镇朗色村从扶贫村到“万元村”
2007年09月06日 来源: 作者:

 

    朗色村,是位于318国道沿线海拔3500米的工布江达县境内的一个小山村。全村21户人家、76口人,耕地面积59亩。就是在这样一个人口少、耕地少的小山村里,却创造了年人均纯收入达1.57万元的奇迹。朗色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人均纯收入万元村,成为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被誉为“雪域高原第一村”。

    说起来令人难以相信。几年前,这个靠着人均耕地不足1亩维持生计的小山村,年人均现金收入不足1000元,是林芝地区有名的“贫困村”。短短几年,朗色村就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从扶贫对象变成了“万元村”。工布江达县委、县政府的有关同志介绍说,“关键在于朗色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全村群众,依靠党的富民政策,抢抓机遇,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发展实际、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最近几年,朗色村依托当地的资源特产、气候和交通优势,发展特色养殖业、特色种植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朗色村是藏香猪的原产地和主产区,朗色村通过发展壮大这一特色品牌,年养殖藏香猪300多头,出栏120头,产值达8.4万元;目前全村有松茸、青菌加工点10余处,将采集来的虫草、松茸、青菌集中进行深加工和精包装,每个加工点年创收3万多元;村民还根据市场需求,种植丹参、牛蒡子等藏药材,以增加收入;同时,积极参与旅游业,仅此一项,全村群众年增加现金收入20多万元。富裕起来的农牧民,在小城镇开商店、办餐馆、跑运输等,实现年纯收入达145万多元。

    朗色村民越来越意识到知识和技术的重要。他们每年都请来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举办实用技术讲座。村党支部、村委会还把有市场销售经验的村民组织起来,请他们牵头成立蔬菜、藏猪藏鸡、藏药材、土特产品销售协会,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销售网络,产品销售供不应求。组织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群众,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驾驶技术、土木建筑技术、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如今,全村已有多家劳务输出公司,通过劳务输出公司,帮助农牧民群众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参与工程建设。对少数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的农牧民,村党支部组织和带领全村党员开展“一联三帮”活动,每3个党员联系1个困难户,帮助制定1个致富计划,帮助掌握1门技术,帮助办1至2件实事、好事。

    近年来,朗色村集体出资10万元,建成了一座30米高的水塔,更换电杆5根、电线3000米。如今朗色村家家户户都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实现了广播电视“户户通”,电视频道由原来的2个增加到了11个。在村委会和村民共同努力下,一幢幢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现代气息的农牧民新居在朗色村拔地而起,群众都住进了“安全、舒适、适用”的新房。富裕起来的村民自愿集资,建起了村委会办公楼、升旗台、绿化带、停车场、公共厕所,实现了通水、通路、通广播、通电视、通电话,各种公共设施一应俱全,昔日“脏、乱、差”的现象荡然无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人富了,精神上就更不能“受穷”了。朗色村民们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带领下,深入扎实地开展起“讲科学、除陋习、树新风”为主题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村“五好家庭”、“勤劳致富带头人”层出不穷,公民道德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民心,卫生事业、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村卫生室建起来了,村民们看病就医方便了;村级文化室建起来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了。村里还制定优惠政策,集体出资支助初中毕业生报考职业高中。

    今天的朗色村,农牧民群众积极发展生产、一心致富的多了,求神拜佛的少了;学知识、学技术的多了,喝酒、打牌、玩麻将的少了,打架斗殴、离婚的少了;外出务工挣钱的多了,足不出户在家等政府救助的少了。

无障碍
关怀版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政务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