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中心>部门快讯
缝补修配里的民生温度
2025年02月21日 来源:西藏商报 作者:

城 市 烟 火 气

缝补修配里的民生温度

裁缝铺里正在缝补衣物的裁缝阿姨。

正在排队配钥匙的市民。

清晨或傍晚,城市的喧嚣逐渐升起或归于宁静,街角那些不起眼的缝补衣物、修配钥匙、维修自行车的小铺悄然开门迎客。尽管顾客流量看似稀稀拉拉,这些小店却总能保持络绎不绝的态势。在这个快节奏的消费时代,大型商场和网购平台层出不穷,令人不禁疑惑:为何这些看似“过时”的小店依然在城市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这些小铺子里的“缝补修配”日常与城市烟火气、民生需求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结?这些小店在现代社会中该如何维系下去?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走访。

文/图 记者 德吉央宗

针线织就温情纽带: 旧物新颜中的岁月记忆

在拉萨市城关区朵森格路的一个角落,一家老旧的裁缝铺静静守候着过往的行人。店铺位于餐馆和银行的夹缝中,狭窄到两人通行需侧身贴墙而过,但里面却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布料和缝纫工具。

店内,一位中年女裁缝正专注地缝补着一件旧衣服,她的身边坐着几位等待修补衣物的中老年人。“这件衣服是我刚到西藏时,老伴儿从拉百给我买的,穿了很多年,有感情了。虽然现在买新衣服也不贵,但我还是想把它修补好,继续穿。”满头白发的冯锦春老奶奶对记者说道。她的话语中透露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也表达了修补衣物的特殊意义——不仅节省了开支,更承载了情感和记忆。

除了裁缝铺,扎基社区附近的自行车维修店、天海夜市周边的配钥匙店也同样生意兴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对于许多节俭的家庭而言,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市民扎西丹巴带着儿子来到自行车维修店,他告诉记者:“现在虽然买车方便了,但修修补补还是必要的。这样既环保,又能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些老旧小店除了满足基本的修补需求外,还扮演着社区社交枢纽的角色。家住拉萨市北郊拉百退休基地的老人次仁旺姆告诉记者,以前小区门口的石桥上有很多小摊贩,或缝补衣物、或修鞋补鞋。每到春夏,日光正好,附近的居民们就会围坐在一起与商贩们闲聊,分享着生活中的点滴。

“后来他们在其他地方盘了店面,虽然位置较远,但我们时不时还是会到那里去聊聊天、修补东西。因为它不仅是修补衣物的地方,更是我们社区的一部分。”次仁旺姆老人感慨地说。

手艺随时代焕新: 转型创新里的生机延续

在城市现代化、智能化的发展洪流中,这些缝补修配的小铺子如同时间的守望者,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近年来,这些行业在保留手艺的同时,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以前,大家来找我们主要是为了修补日常鞋具,那是刚需,收入还算可观。”拉萨市藏热北路的一家皮革护理店的老板王君告诉记者,他来拉萨已有7年,最初就是由修鞋匠做起,不同品质的皮鞋该如何修补、不同材质的皮面该如何养护,他都了如指掌。只是后来,比起硌脚又不保暖的皮鞋,大家更喜欢穿柔软舒适的运动鞋。

但好在人们对皮衣皮裤的热情依旧不减,于是他决定开一家皮革养护店。“现在,服务内容更丰富了,像皮革护理、复古改造这些新业务也越来越受欢迎。时代在变,我们的手艺也得跟上。”王君说。

不仅是修鞋匠,小裁缝铺的营生也逐渐从“修补”变为“修改”甚至“设计”。“之前我们家对面有个裁缝铺,裁缝阿姨以前也只是帮忙安个拉链、缝补一下缺口,最有技术性的估计也只是学生们找她改校服裤脚。”拉萨市第七安居苑的居民罗通女士告诉记者,似乎是从网购发达开始,来找裁缝阿姨修改衣物的人逐渐变多了。

在罗通女士的叙述中,裁缝阿姨有一双巧手,不论网购衣物如何货不对板、尺码不对,只要10元,她就可以在不改变衣服原有版型的前提下,将其改得仿佛量身定制。从最初缝补破洞、更换拉链,到为网购衣物“量身改造”,裁缝阿姨以10元至50元的价格,将“买家秀”变成“卖家秀”,甚至为顾客设计独一无二的拼接款式。在她手中,修补不再是简单的“恢复原样”,而是赋予衣物二次生命的艺术。“后来阿姨搬走了,听说她现在在北京西路开了家定做衣服的裁缝铺,我打算过几天去找找看。”罗通女士笑着说。

街角灯火的守望: 困境与希冀中的民生温度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现如今很多缝、补、修、配的店铺已经逐渐销声匿迹,许多店铺、匠人只存续在市民的回忆中。尽管手艺在创新,但行业的生存压力却与日俱增:租金上涨、年轻从业者稀缺、城市空间挤压……这些都使得传统手艺的生存空间变得愈发狭窄。

天海夜市旁一家配钥匙店的老板易虎算了一笔账:每月租金占去收入的大半,而配一把钥匙仅收费5元。“年轻人觉得这行又累又不赚钱,我的徒弟学了三个月就转行送外卖去了。”易虎无奈地说。

城市的快速更新也让这些小店面临“流浪”的命运。扎基社区附近一家自行车维修摊曾因道路改造被迫搬迁三次,摊主巴桑不得不选择在居民楼道里张贴小广告,但没过多久就会被物业铲掉。

针对这类小店铺逐渐销声匿迹的现象,也有不少市民认为“生活变得更不方便了”。家住琅赛九区的市民德吉卓嘎女士一家是异地家庭,一家三口分别在那曲、山南、林芝工作,每年回拉萨住的次数屈指可数,每次回来都比较匆忙,这也导致他们家经常丢钥匙。“以前只需要下个楼就能重新配好钥匙,现在需要到处找开锁匠,很不方便。”德吉卓嘎说。

这类困扰并非个例,于是不少市民希望街道、社区可以划定便民摊点集中区,定期定时让开锁匠、鞋匠、裁缝、自行车维修甚至磨剪子的小摊贩集中营业。一来为居民提供便利,二来保障摊主的稳定生计。

这些小店或许没有华丽的门面,却用一针一线、一钉一铆串联起城市的烟火气。它们的存在提醒我们:真正的现代化,不是抛弃旧物与旧习,而是在飞速向前的时代中,为那些细微却不可或缺的温暖,留一盏不灭的灯。它们彰显了城市对民生需求的关注与回应,让城市更加温暖、更加宜居。

无障碍
关怀版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政务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