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倾听
拉巴曲宗求学归来
慈慧心理工作室创始人拉巴曲宗。
为心灵筑起温暖的港湾
在拉萨市纳金东路东城金座12层,有一间承载着温暖与希望的小小心理咨询室慈慧心理工作室,它的创始人是拉巴曲宗。从走出西藏求学,到前往海外深造,再到回归家乡投身心理健康事业,拉巴曲宗用三十余载的时光,勾勒出一条独特而坚定的返乡创业轨迹。文/记者 王静 图/记者 余书冉
漫长求学路的蜕变
1994 年,在那个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没有手机,没有微信,信息的传递犹如蜗牛爬行般缓慢。成绩优异的拉巴曲宗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初中。她和众多同样优秀的同学,一同坐上了绿皮火车,驶向那只在老师口中听说过的繁华北京,对于拉巴曲宗而言,这无疑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初到北京,拉巴曲宗面临着诸多挑战。冬天,大雪封山,4到5 个月才能等来一封家里的来信,思乡之情如影随形,而语言上的障碍更是横亘在她面前的一座大山,那时的她,普通话只会简单的“你好”“谢谢”。于是,她先从语言预科读起,这一读,便是 4 年初中时光,紧接着是 3 年高中和 4 年大学。算起来,这个来自西藏的藏族女孩儿,竟在北京度过了整整 11 个年头。
在这漫长的求学生涯中,拉巴曲宗努力克服语言难关,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养分,课堂上,她全神贯注,不放过老师讲的每一个知识点;课后,她不断充实自己,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她逐渐适应并融入了北京的学习生活,实现了从一个初来乍到的懵懂女孩到知识丰富的大学生的蜕变。
心理学路上的执着前行
抵达新西兰后,拉巴曲宗面临着新的挑战。尽管出发前怀揣着许多期待和兴奋,但用非母语学习的难度远超她的想象,这给她的热情浇了一盆冷水。在写论文时,眼看截止日期就要逼近,她却急得团团转,一个字都写不出来。无奈之下,她求助于校内的心理服务(学生学习支持服务)。
来到服务中心,老师的提问和引导方式让她受益匪浅。老师没有对她进行说教或定义,而是给予她充分的信任,鼓励她立刻开始写作。神奇的是,在老师的办公室里,拉巴曲宗竟写出了 1000 多字,这次经历让她深刻认识到,自己并非能力不足,而是焦虑和对全英文写作的不自信阻碍了自己。这种“无条件积极关注”的理念深深打动了她,也让她更加坚定了在西藏开展心理知识教育的决心。
留学归来后,拉巴曲宗辞去了国企高薪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公益事业和心理知识普及工作中。然而,实践之路困难重重。一开始,她报名参加了市面上的一些培训项目,进行了约一年时间的培训,却发现专业度不高,所学内容无法帮助她顺利执业。
但拉巴曲宗并未气馁,她抱着学习更专业心理咨询师课程的决心,开始研究市面上符合自己要求的心理机构以及培训项目。最终,她发现了简单心理“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项目,并报名成为 2020 年秋季班的学员。她期待通过 2 年系统专业的培训,成为一名独立的心理咨询师,为家乡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公益与事业的交织
大学毕业后,拉巴曲宗毅然返回了家乡,回到拉萨,她一边从事金融行业的本职工作,一边在业余时间投身公益事业,加入了一个公益组织,为当地孩童提供教育支持并募集善款。
在公益组织的工作中,拉巴曲宗接触到了许多孩子。他们大多较为自卑,总是低着头、红着脸,不敢开口说话。看到这样的情景,拉巴曲宗心疼不已,她决心用教育的力量改变这一切。于是,她精心准备并开展了与自我认知相关的公益课程教学。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孩子们发生了令人惊喜的变化。在演讲问答环节,他们已能够在受到质疑时自信地反驳,那一刻,拉巴曲宗满心骄傲,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她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让这些女孩勇敢地发声,绽放出自信的光芒。
在公益组织中,拉巴曲宗时常接触到有海外留学经验的伙伴。他们卓越的能力和广阔的视野令她钦佩不已,也在她心中埋下了一颗渴望留学的种子。2011 年,机会终于来临,中国与新西兰政府合作推出了全额奖学金,涵盖留学所需的所有花销,包括机票、交通费、生活费。努力且幸运的拉巴曲宗再次申请成功,她向单位申请了停薪留职后,满怀憧憬地登上了去往新西兰的飞机。
返乡创业的坚守与希望
经过不断努力,拉巴曲宗在当地做出了自己的口碑。她曾受邀在藏语频道上科普心理知识。作为一名新手咨询师,她从未遇到过积累初始来访者的难题,因为拉萨当地的全职咨询师实在太少,凭借一传十、十传百的口碑,她把每周固定的来访控制在了 10 位左右。
拉巴曲宗不仅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还积极投身于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工作。她走进学校,为学生们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她走进社区,为居民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扰;她走进特殊机构,如福利院、监狱等,为那些特殊群体送去心理关怀和支持。
从最初从事国企金融行业,到投身公益事业,再到成为全职心理咨询师,拉巴曲宗的每一次转变都让人惊叹。她告诉记者,她的丈夫经常说她:“你已经活了好几个不同的人生。”但每一次转变,拉巴曲宗都觉得更加贴近自己内心的声音。
2023 年,拉巴曲宗终于创立了自己的心理咨询工作室——慈慧心理工作室。这个工作室不仅是她事业的新起点,更是她为家乡心理健康事业贡献力量的坚实平台。她深知,在西藏,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依旧短缺,许多学校想重视却找不到专业的心理老师,甚至部分教师对心理知识不屑一顾,大学生志愿者也因经验和能力不足,难以提供有效的帮助。
面对这些现状,拉巴曲宗没有丝毫退缩。她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呼吁更多人重视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专职心理咨询师后,拉巴曲宗也常常扮演身边人的“垃圾桶”,无论是朋友、家人还是陌生人,遇到心理问题都会向她倾诉。她从不厌烦,反而乐此不疲,因为她深知每一次倾听和帮助,都可能成为他人黑暗中的一束光。
在接待来访者的过程中,拉巴曲宗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因学业压力而陷入焦虑的学生,有因家庭矛盾而痛苦不堪的成年人,也有因社会适应问题而迷茫的年轻人。她总是以专业的素养、温暖的关怀和耐心的引导,帮助来访者拨开心中的迷雾,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拉巴曲宗表示,只要身体允许,她会一直坚持做下去。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呼吁更多人重视心理健康问题,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西藏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培养更多专业的心理咨询人才。在返乡创业的道路上,拉巴曲宗用自己的坚持和执着,书写着属于她的精彩篇章,也为家乡的心理健康事业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拉巴曲宗的返乡创业之路,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机遇、汗水与收获的旅程。她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梦想的力量和责任的担当,为西藏的心理健康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她和她的慈慧心理工作室将继续在这片高原上发光发热,为更多人的心灵筑起温暖的港湾,帮助更多人实现心理健康、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