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巴次仁:
扎根乡村沃土 践行初心使命
本报记者 王珊 刘枫
雅鲁藏布江畔,山川壮美,松柏耸立,江水奔腾不息,邻近306省道,距离林芝市朗县县城23公里处,拉多乡扎村坐落于此,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全村40户138人。拉巴次仁,在这个地方默默耕耘16年,完成了从普通群众成长为一名优秀党员干部的蜕变。
“中国共产党好不好,我们农牧民最有发言权!”拉巴次仁经常这样说。
拉巴次仁从小在扎村成长生活,记忆里小时候的扎村是高山上的苦寒缺氧、是矮小破旧的土坯房、是坑坑洼洼的泥土路,满是贫困和清苦。
2007年,正上初二的拉巴次仁亲历了扎村的搬迁变化,以往的土坯房和泥土路变成了宽敞明亮的藏式小洋房和干净整洁的水泥干道。从这个时候开始,他便在心里立下了许党报国的决心和誓言。
初中毕业后,拉巴次仁担任了扎村的科技特派员,立志建设家乡,历任村副主任、党支部书记、乡人大专职副主席,这一干便是16年。16年下来,扎村从曾经的贫困村变成了现在的富裕村、示范村。2020年,扎村党支部被评为西藏自治区百佳基层党组织。
“咱们腰包鼓了、生活富足了,你们好多人都开上了轿车,家里有彩电、冰箱,都用上了智能手机,这样的幸福生活是国家给我们的,是要我们自己创造的。”拉巴次仁经常教育党员群众要始终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
扎村搬迁后,人均耕地不到0.6亩,资源匮乏,如何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是拉巴次仁要解决的首要问题。2014年,拉巴次仁组织本村群众尝试生产苏卡药香,年底正式创办拉多苏卡药香厂专业合作社,为扎村村集体经济发展拉开了序幕。
“喂,什么?最新的一批桃儿七幼苗根须生长有问题?我马上过来看看,这批幼苗可不能出问题,不能影响了咱们乡里桃儿七村村联建仿野生种植的大事!”接完电话,刚在扎村牦牛育肥基地给牦牛看完病的拉巴次仁简单拍打了几下身上的牛粪,便又火急火燎地开车前往扎村桃儿七育苗基地。
近年来,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拉巴次仁带领群众全身心投入到乡村振兴中,2020年扎村开始藏药材种植;2022年扎村建立了桃儿七育苗基地并成功育苗10万株;2023年扎村育肥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同年扎村牦牛肉销售门店在县城开业……
为了更好地助力村集体产业发展,仅初中文凭的他,努力学汉语,用熟练的普通话在“抖音”“快手”开直播推销扎村苏卡药香;学上网,开网店推销扎村农特产品;学兽医,给育肥基地里的牦牛看病、接生、配种,甚至还成为了村里首批桃儿七育苗技术“土专家”,加工厂、晾晒间、大棚、牦牛育肥基地都能找到他的身影。
“村里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去学习什么!”拉巴次仁是这样说的,也这样做的。在他的带领下,扎村村集体产业不断壮大,群众真正过上了富足美好的幸福生活。
“有什么困难吗?我来帮你!”是拉多乡扎村党支部书记拉巴次仁的“口头禅”。拉巴次仁不忘初心,积极带领合作社支持村里的各项公益活动,将爱心融入群众的所想所盼。
2017年,上山采挖虫草的次仁桑珠意外受伤,家里一时间拿不出钱看病,拉巴次仁自掏腰包为其垫付2万多元的医疗费,并在村里带头组织募捐,筹集7000多元诊疗费。
拉巴次仁带领党员为村里义务修建仓库120平方米;给双目失明的古稀老人、老党员和困难老人家中免费铺设木地板;帮助困难家庭修缮房屋,修建独立厕所、洗澡间;每年捐助2000元给村里的大学生作为助学金。
他始终认为自己的荣辱得失和扎村的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在自己获得“青年创新创业”三等奖和“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荣誉称号后,他将共计9万元的个人奖金全部捐给了村集体。
16年耕耘,16年奉献,他在基层磨炼,也在基层成长,一门心思带领群众发展致富,脚踏实地为百姓排忧解难,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