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萨普
—文旅融合、区域协同下的思考
高原9月,正是秋高气爽之时,也偶有山雪纷飞,平添旅途之趣。一队行旅因故放弃金岭、加贡到嘉黎的常规路线,改道经察罗松多、汤目拉山口、那若沟、桑达寺、鸽群乡、嘉黎镇、嘉黎县城,向工布江达而去。
1934年,民国时期的致祭专使黄慕松本来要行走萨普雪山之南,结果北绕新路,成就了一次环萨普雪山之旅,“领队”虽然无心赏景,却也无形中成为了环萨普区域旅行的第一人。
90多年前,人们多知黄慕松而少知萨普;90年后的今天,却是皆知萨普而鲜知黄慕松。时空交错里,当年黄慕松进藏错过了萨普,而今人们游览萨普却错过了黄慕松。
雪山不移其位,景致大抵如昨。时移世易,当人们口中的“网红景点”惊世而现,其背后却竟有一段段历史佳话,“热闹”后面有“门道”,“面子”之下有“里子”。
聚焦萨普雪山周边区域,面对“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发展时代课题,如何打造萨普文旅品牌,让“诗和远方”完美牵手?
从颜值到历史:双重“天花板”
“这简直是高原雪山的颜值天花板”“我心中的雪山之巅”“不到萨普,不知雪山之美”“一生必去一次的绝美之地”“世界上最接近几何美的雪山”……
连绵起伏、冰雪深厚的庞大山体和多座近似完美三角形的独特山峰组合,与冰川、湖泊、云雾、蓝天、溪流、牛群、植被融为一体,呈现出“绝美”的自然生境,沁润入游者的心灵,溢美之词不胜言表。
萨普雪山群的再“发现”和“出圈”,始于其颜值,合于旅行摄影师们对美的执着追求,更在于各地游客们的山湖向往、纷至沓来。
我们放开视线,在卫星图里,萨普雪山区域位于进出藏中路的径直路线上,形貌似地球皮肤的年轮褶皱,盛着一汪汪翡翠色的冰碛湖。它与高原的诸多大雪山一样,分水连域,聚合四方,既阻隔又沟通,是比如、边坝、嘉黎三县各个沟谷的天然连结。
“该区域地处藏北高寒草原与藏东高山峡谷结合地带,联通功能十分突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高原内部各文化区的交融碰撞中,在不同区域的各民族交往互动中,成为‘中通咽喉’之地,扮演着重要角色。”——《藏北古道》一书中写道。
大山是高原的路标,只有熟知山的地理分布和位置,才能在山野中游刃有余地行走。萨普雪山群如一枚精美、华丽的纽扣,连结着山前山后的条条古道。正如1934年9月黄慕松的环山之行一样,川藏官道和“小北路”两条著名的古道由此被串联在一起。
清代初期“驱准保藏”行动中,“奇兵之路”和“正兵之路”同时在萨普雪山南北开辟,之后分别演化为清代、民国时期的川藏官道和“小北路”,其中驿站间隔分布,烙刻下商贸往来的繁荣,更是中央政府有效治理西藏的见证。
新中国成立之初,王其梅率领的人民解放军进藏先遣支队和张国华、谭冠三、李觉率领的十八军军直机关,分别由川藏官道和“小北路”向拉萨进军,一路奏响和平解放西藏的黄钟大吕。
作为地理标志地的萨普雪山,集天地造化的自然之美和历史积淀的人文之盛于一体,千年不言却下自成蹊,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坐标系中,见证着奋进者、前行者的身姿。
?萨普的魅力远不止于壮美的自然风光,更隐藏着条条古道,承载着无数民族团结故事,揭示着该区域的历史层理和人文意涵。
其实,无论是颜值之美,还是历史之丰厚,萨普都是“天花板”。
当一架架无人机的声音在头顶嗡嗡回响,萨普也正面临着新的叙事选择。是成为微信朋友圈中的风景切片,还是保持其作为地理标志和文化载体的完整性?答案也许就藏在那些被青草渐渐覆盖的古道上。
从一山到四方:遍地“流量担当”
最高峰“萨普岗日”海拔6965米,是念青唐古拉山脉东段的最高峰。游客们常去的萨木错和萨普冰川,位于北面的比如县羊秀乡普宗沟内。
近年来,这里作为萨普旅游的门户和西藏旅游的打卡地,前来游览的人们络绎不绝,成为“流量担当”。
游历山水方得以开阔胸襟。环萨普采访,从一点到四方,各条沟谷正以不同姿态讲述着更多样的故事。
向西,经嘎囊村、加拉山至嘉黎县鸽群乡、嘉黎镇,新近发现的一人手持宝伞、悠然前行岩画,仿佛诉说着关于古道往来的礼仪和传说。
向南,加贡、阿兰卡、金岭等一处处古驿联通古今,更有“炯拉错”“沙棘林”和徒步路线汤目拉山口,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而今,国道349(川藏中路)与古道时近时远,构成两条不同时空的平行线。
向东,穿越比如县白嘎乡那若沟,这里不仅是民国时期黄慕松进藏之路,更是自然奇观的聚集地。双色湖在阳光下呈现出梦幻的白绿两色,与远处的萨普群峰相映成趣。
“萨普雪山周边的每道褶皱都藏着‘流量密码’,每条河谷都是自然人文的走廊。”比如县羊秀乡乡长扎西罗布走过东南西北各沟谷,晨曦中的冰川、转场的牧群、鲜花绽放的湖畔……手机里随便翻出的一些图片,便会引来一阵惊叹。
以萨普为中心,方圆百里的全景拼图正在构思,环绕萨普的旅游线路正被热切期盼。鸽群乡干部说“我们这里也可以看到萨普”,加贡乡干部说“我们这里才应该是萨普的正面吧”,白嘎乡干部说“那若沟的风景也非常值得一看”……
何以萨普?萨普的吸引力不只在一处,更在于它连接着的广阔天地。正如这位常年行走在萨普一带的扎西罗布所说:“真正的萨普,永远在下一个转角处等着你去发现。”
从一点到四方,从网红打卡到深度体验,萨普区域的旅游发展正迎来关键的转型时刻,每一个地方都有望成为“流量担当”,而这应该是从“景点旅游”到“全域体验”的整体打造和深刻变革。
从诗到远方:必将闪耀“牵手”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被比喻为“诗和远方的牵手”。
从文化和旅游部成立算起,文旅融合已走入第七个年头,如何让融合更深,如何让区域品牌更响亮?萨普的文旅融合、区域一体发展设想,可以提供路径和探索。
穿越古道,再来此地,但见比如县正架起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之间的“桥梁”,在打破“古不见今、今不知古”这一时空错位上迈出可喜步伐。
“我们秉持文旅融合发展方向,深入挖掘萨普区域历史文化底蕴,通过文旅资源普查、红色资源点位立碑、建设相关展陈、修改完善文旅解说词等,着力将文化底蕴、旅游体验、人文情怀紧密交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努力把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转化为旅游业的持久魅力。”那曲市比如县政协主席拉巴平措说。
萨普雪山连结那曲市比如县、嘉黎县和昌都市边坝县,雪山冰川、高山峡谷、湖泊湿地和茶马古道、川藏官道、十八军进藏红色文化等自然人文旅游资源,集中丰富且独具特色。
随着国道349的建成,边坝县近年开始倡议区域内文旅一体化协同发展。“区域旅游一体化协同发展,可以突破行政区划的分割性、旅游产品的分离性、旅游宣传的竞争性,实现旅游功能互补、特色互补。”边坝县文旅局局长仁增旺秀说,通过积极探索跨区域文旅合作模式,抱团发展,合作共赢,有利于共同打造中国高原旅游精品。
“萨普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这个想法很好,但就是有些断头路还没有打通。”与基层干部交流,每每听到如此感慨。而一些自驾游客们也往往循着近路而去,却在山口处不得不因为道路不通而折返。记者在采访中也遇到了此种情况。
像比如县羊秀乡的嘎囊村与边坝县加贡乡的益布村、与嘉黎县鸽群乡的董琼多村之间,20多公里的路程,道路十分简易又缺少维护,就成了萨普区域交通的堵点。
何以萨普?深度旅行者早已不满足现今的一点一线,不再满足于“到达”而是渴望“沉浸”,总在拓展着萨普旅游的边界,总在渴望能看到更加闪耀的“大萨普”。
文旅融出新天地,且以诗意共远方。以更开放的胸怀打破区划壁垒,以更创新的思维推动品牌打造,以更可持续的方式促进共建共享,萨普区域定会谱写出“诗与远方”交相辉映的新篇章。而这片神奇的土地,必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世人展示文旅融合发展的无限可能。
何以萨普
本报记者 赵书彬 高玉洁 王珊 万靖 刘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