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书香能致远
高良平
我从小在偏僻、信息闭塞的农村长大,没有机会更多地接触到外面的世界,父母供我们兄弟三人读书已是竭尽全力,没有多余的钱给我买玩具和课外书。
记忆中,爷爷有一台泛旧的收音机,他整天宝贝似的带在身边,听新闻、听评书、听戏曲、听天气预报。那时我最大的享受就是每天中午放学后早早将母亲交代我的家务做完,十二点准时搬着小板凳坐到爷爷身边,跟他一起听评书。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单田芳老先生讲的《水浒传》,尤其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那段,单先生用不同的语气将每个人模仿得惟妙惟肖,还有模仿拳打镇关西时的拟声词,简直妙极了!可以说,单先生那“云遮月”的独特声线贯穿了我的整个童年,带给我一个快意恩仇、充满豪情和正义的世界,晚上我躺在床上仍会想着白天听过的故事,猜想着鲁达明天该去哪呢,下面又该哪个英雄出场了。靠着这台收音机,我听完了四大名著和《隋唐演义》《杨家将》《小五义》等,一下子觉得自己拥有了一个更广阔的、更精彩的世界。那时的我由衷觉得,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是跟着广播听故事。
语文课本可以说是我接触最早的读物。小学期间,我最喜欢的科目就是语文,因为语文课本上的故事总是能带给我无尽的美好想象。每次老师发下来新学期的语文书,我总是迫不及待地一口气将课文从头到尾读完,仿佛迟了一点就会消失似的。语文老师也注意到了我这个爱学语文爱背书的学生,让我去他家里看他仅有的几本课外书,我至今还记得他借给我的那本《唐诗鉴赏》,这本书为我打开了诗歌世界的大门。
上初中后,父母偶尔给我一些零钱,加上过年时收到的压岁钱,我手里渐渐也积存了三四十块“巨款”。镇上的学校旁边有个小卖部,小伙伴都喜欢去那买零食,我却从来不舍得,因为小镇的另一头有一家新华书店,那里是我的“天堂”。
书店里各种各样的作文书、小说和画报,对我有着不可抗拒的魔力,我的小积蓄基本上都用来买书了。记得有一次,我花了八元买了一本渴望已久的《天方夜谭》,看着彩色的封面、崭新的书页,闻着书籍上特有的油墨清香,我既兴奋又担心。兴奋的是终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宝贝,里面有精彩的故事在等着我一一去品读,有各色人物在等我一一去认识,何等美妙;担心的是如果读得太快,读完了我又要陷入对下一本书的极度渴望与漫长期待中。
时光荏苒,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的我已经为人夫、为人父。妻子是一名教师,也喜欢读小说、诗歌,喜欢给孩子讲故事。耳濡目染中,两个孩子从小就对绘本、故事书、儿歌特别感兴趣,从咿呀学语开始就指着彩色的绘本哼哼唧唧个不停,两兄妹还互相讲故事,吐字不清却眉飞色舞,大人在一旁乐不可支。妻子很爱买书,自己看的,孩子看的。看着家里一套又一套的儿童读物,我不禁感慨,这一代孩子从小就拥有这么多故事书,他们再也体会不到我小时候对书的极度渴望,也不会有喜欢书而买不起的担忧,看课外书对他们而言已经是一种日常。
书本带给我们家庭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有通过阅读带来的亲情氛围。记得孩子们四岁时,由妻子带着去少年宫参加一个读书活动。他们当时还不会写字,就用画画的方式画出一本“故事书”,上面记录“爸爸在遥远的雪域高原工作,那里有高耸的雪山、碧蓝的湖泊、雄伟的布达拉宫……爸爸一年只能回家一次,我们非常想念爸爸。爸爸工作很辛苦,高原的大太阳把爸爸的脸庞都晒黑了……”他们稚嫩的讲解在那次活动中获得了二等奖。这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个“大奖”,也是我们家读书生活的一个纪念。看着妻子发来的图片和视频,我的眼眶不禁湿润,有对家人的思念,也有不能陪伴的愧疚。
(本文为第一届“书香西藏”全民阅读主题征文活动一等奖作品,此次刊用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