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剧目走出去,把游客带回来
朱梅品:三个“融合”打造一出好戏
朱梅品在剧本再提升终审会议上发言。 图由朱梅品提供
舞蹈史诗剧《诗经·格萨尔》剧照。图由 刘海栋 提供
创作团队座谈。 图由朱梅品提供
舞蹈史诗剧《诗经·格萨尔》剧照。图由 刘海栋 提供
舞蹈史诗《诗经·格萨尔》。 图由 刘海栋 提供
四月春风拂槛,高原艺术再绽新蕾。4月28日和29日,大型原创舞蹈史诗剧《诗经·格萨尔》在拉萨连演两场,为高原观众开启了一扇穿越三千年的文明对话之窗。该剧以《诗经》的农耕礼乐与《格萨尔王传》的游牧史诗为创作基点,通过汉藏艺术家联袂创作的现代舞台语汇,重构了中华文明的“双螺旋”基因图谱。近日,记者采访了该剧剧目总顾问、总策划兼编剧朱梅品先生,揭秘这部现象级作品从文明解码到舞台重生背后的故事。记者 赵越
【背景】
诗经牵手格萨尔王传 打造文化传承新标杆
在西藏高原的辽阔天地间,一场跨越三千年的文化对话正在酝酿。2021年9月,那曲市携手浙江省援藏指挥部,启动《诗经》与《格萨尔王传》史诗融合创新工程,以艺术重构中华文明基因,探索民族文化传承的现代路径。
面对《格萨尔王传》单一演绎形式遭遇的传播瓶颈,那曲市委提出创新性构想:“要让千年史诗‘活’在当下,必须打破固有表达框架。”项目创造性地将中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的雅乐风骨与藏族英雄故事《格萨尔王传》的雄浑史诗相融合,通过“风雅颂”与“格萨尔”的跨时空对话,诠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浙江省援藏指挥部为此注入强劲动能:不仅把该项目作为浙江援藏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更为项目推荐总顾问人选。那曲市委、市政府成立项目领导小组与工作专班,聘请拉萨本土文化演艺方面的专家出任文化艺术顾问,同时面向全国物色筛选对藏文化艺术有情怀、有见地的艺术家,组建起涵盖编剧、导演、非遗传承人的跨界团队。
项目工作专班与主创核心团队启动全国考察计划,奔赴郑州、杭州、西安等文化创新前沿阵地取经。在河南郑州,学习《唐宫夜宴》如何运用数字技术让文物“破壁出圈”,其三年磨一剑的匠心精神成为剧本创作的标杆;在浙江杭州,解析《宋城千古情》如何以一台演出撑起文旅产业园,探索“内容+产业”的可持续运营模式;在陕西西安,借鉴“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等IP,研究沉浸式场景如何唤醒文化记忆。
“我们不是在复制模式,而是在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表达。”朱梅品说。那曲的实践,或将为民族文化创新提供一份独特的“高原方案”。
【创作】
从文明孤岛到精神共频 一部剧本解码中华文明基因
2024年4月,一场酝酿近三年的文明对话终于迎来创排时刻。这部曾被权威人士断言“不可能实现”的文化创新工程,以惊人的艺术突破,为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写下新的注脚。
“时间相隔两千年,空间横跨四千里,这简直是艺术创作的‘哥德巴赫猜想’。”评审专家组的论断,道出了项目启动时的困境。两者看似遥不可及:一个诞生于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一个传唱于青藏高原的游牧社会;一个用汉字书写礼乐春秋,一个以藏语传唱英雄传奇。
但该剧总策划朱梅品率领的主创团队却在文明深处找到了隐秘的联结:河南贾湖骨笛与西藏铜钦的共鸣腔体,竟遵循着相同的声学原理;从殷商青铜器上的夔龙纹到藏地唐卡中的龙形象,龙的意象在器物与信仰间流转;复原的“汉藏互市城堡”里,普洱茶与藏香、尼泊尔银器在秤盘上达成微妙平衡,见证着“以物易物”背后的文明互鉴。中原“春耕大典”的祭词韵律,与藏地“二牛抬杠”的号子节拍,在声谱图上形成了完美的重影。
尽管握有文明密码,剧本创作仍屡陷僵局,六七位专业编剧铩羽而归。万般无奈之下,作为剧目总顾问的朱梅品只有亲自操刀,担当起编剧的角色。根据那曲市委“以《诗经》和《格萨尔王传》为线,诗词歌舞乐为珠,一条主线贯穿,珍珠式串联,交互式呈现,螺旋式上升,新媒体加持,在美美与共的舞台艺术欣赏中完成主题的实现”的创作要求,经过一个多月的闭关创作,他用“考古式创作”重构叙事:以茶马古道为时空隧道,让《诗经》中的“蒹葭苍苍”与《格萨尔》的“雪域茫茫”在马蹄声中相遇;用“龙”的九重意象编织叙事经纬,让雅乐与史诗在精神图腾下共舞。
2024年4月的拉萨剧本评审会,成为文明对话的高光时刻。专家组用“震撼”形容初读体验:“这不是简单的文化拼接,而是用戏剧张力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层逻辑。”当茶马古道的铜铃声与中原编钟的和声在剧场共振,一个关于文明交融的当代叙事正在成型。
【融合】
内容、创作、演员 让剧目走出西藏
2025年1月,温州市乐清大剧院排练厅,总导演刘洲明正带领团队进行最后的合成排练。这位曾执导过电影、舞台剧、实景剧的多栖导演,用“银河、火苗”的意象诠释着天地之气的交融:“《诗经》的雅乐是银河倾泻,《格萨尔》的史诗是地火奔涌,我们的舞台要成为文明对话的引力场。”
迅速地,一支跨地域、跨民族的主创团队成型。曾打造《只此青绿》服装的阳东霖操刀服饰设计,将藏族传统服饰修改得更加唯美。音乐制作人将古琴的清越与扎木念的苍凉熔铸成主题旋律,仅《梦银河》的歌词作曲就打磨两个月。舞美设计在舞台上复刻“汉藏互市城堡”,让茶马古道的铜铃声与中原编钟的和声在数字投影中交织。
这个演员阵容本身就是“汉藏民族融合”的活态样本。二十多名那曲本地演员里,既有国家级、自治区级格萨尔说唱非遗传承人,也有通过社会招聘进入的建筑设计、财务等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这种搭配既让传统艺术有了新老传承,又帮当地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问题,还给那曲培养了一批能演戏又能跨界发展的新文艺人才。
4月28日和29日,大型舞蹈史诗剧《诗经·格萨尔》在拉萨震撼上演。这部由汉藏艺术家共同打造的史诗剧,用“火、水、结”的意象密码,在舞台上重构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图谱。
4月30日召开的剧目终审会上,评审专家组与相关领导纷纷建议那曲市将这台承载汉藏文明基因的史诗剧推向全国,使其成为吸引区外游客深度体验西藏文化的鲜活载体。面对“如何复制成功”的追问,朱梅品说:“通过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厘清共生脉络与共同精神基因,并揭示其内在关联性,即可实现跨越时空的文化融合创新。”
我们相信,高原的风,终将把这部史诗吹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