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徒到老板:
母元平和这座城互相适应的年
午后三点的拉萨,日头正烈。阳光穿过修车厂上方的铁皮棚,被棚顶的锈迹和拼接缝隙割成碎块,落在满地的扳手、螺丝刀上,晃出明明灭灭的光斑。母元平蹲在一辆丰田越野车旁,右手握着扭力扳手,左手扶着轮胎螺丝,额头上的汗珠顺着黝黑的脸颊往下滑,滴在沾满污渍的深色工作服上,瞬间被吸附。
“这颗螺丝得拧到120牛米,高原上的车,底盘螺丝松不得。”他头也不抬地对旁边递工具的徒弟说,声音带着四川宜宾口音,混着扳手撞击金属的叮当声。徒弟边觉是本地藏族小伙,嘿嘿笑着应:“平哥,你这手感比扭力计还准。”
母元平直起身,用手背抹了把汗,咧嘴笑了。今年35岁的他,在拉萨已经待了16年。从19岁踏上这片陌生的城市,到如今拥有一家15个人的修车厂,成为能扛起家的男人,他总说:“拉萨是我的第二个故乡,我在这里过得挺好的。”
文/图 记者 旦增玉珍
初到拉萨
从喘不上气的学徒,到握住扳手的“老手”
2009年,19岁的母元平跟着老乡来到了拉萨。在此之前,他在四川宜宾老家学了三年修车手艺。“刚到拉萨那会儿,日子过得很艰难。高原反应像个甩不掉的影子,整天头昏脑涨,晚上躺在床上,感觉胸口被一块大石头压着,喘不过气来。”母元平挠了挠头,憨厚地笑着说。
母元平记得,刚到的那周,他每天凌晨两三点就醒,坐在宿舍的木板床上发呆,想家。在狭小的出租屋内,他往嘴里塞了片老乡给的红景天,又涩又苦,像极了当时的心情。他来拉萨,是因为家里穷。16岁在宜宾老家学修车时,师傅总说他“手笨但肯下力”,可老家修车厂生意淡,他才被迫与老板来拉萨谋生。
饮食上的差异也让他很不适应。从小吃惯了川菜的麻辣鲜香,面对藏面和甜茶,他一开始实在接受不了。“甜茶喝着怪怪的,藏面也没什么味道,连续吃了一个星期,还是不习惯。”母元平笑着回忆,后来慢慢也就习惯了,现在早上不喝上一碗甜茶、吃一碗藏面,总觉得少点什么。
母云平告诉记者,来拉萨的第一年,因为贪玩儿,基本没怎么去工作,直到第二年,他才开始找工作,来到了娘热街道上的汇源汽修厂。他跟的老板张老板是江苏人,对他很照顾。刚开始在修车厂当学徒,母元平啥都干,擦车、递工具、打扫卫生,脏活累活从不推脱。“张老板人特别好,我们在厂里像一家人一样,吃住都在一起。”
在高原修车,体力消耗比区外大得多。尤其是夏天,趴在车底下换零件,不一会儿就满头大汗,喘得厉害。“有时候拧个螺丝,都得歇两口气,不然胸口闷得慌。”母元平说,“但我这人认死理,既然来了,就不能轻易回去,总得学点真本事。”
张老板看他踏实肯干,就慢慢教他真技术。从简单的换轮胎、换机油,到复杂的发动机维修,母元平学得很认真。别人休息的时候,他就抱着修车手册啃,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趁着张老板不忙的时候,递根烟,虚心请教。“张老板从不藏私,手把手地教我,他常说,手艺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渐渐地,母元平适应了拉萨的生活,修车技术也日益精湛。他能准确判断出车辆的问题,干活又快又好,不少车主都点名要他修车。“那时候心里挺自豪的,觉得自己在拉萨总算有点用处了。”
创业之路
从学徒到老板的坚守
随着技术越来越熟练,母元平开始琢磨着自己干。2021年秋天,张老板要回江苏养老,把修车厂的钥匙放在了母元平的桌上。“他说‘这修车厂交你手里,我放心’,一分钱转让费没要。”母元平捏着那串沉甸甸的钥匙,手心全是汗。那天晚上,他在厂里待到后半夜,对着账本上的客户名单发呆……都是这十几年攒下的老主顾,有跑运输的司机,有开客栈的老板,还有常年往返西藏的驴友。
张老板看出了他的顾虑,拍着他的肩膀说:“我相信你的本事,大胆去干,有啥困难尽管找我。”就这样,母元平从张老板手中接手了修车厂。“张老板就是我的贵人,这个修车厂他不收一分钱就让我接手了,这份情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母元平的眼里满是感激,“我这人嘴笨,不会说啥好听的话,但我心里明白,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
接手修车厂后,母元平更加努力了。他每天第一个到厂里,最后一个离开。修车行业不稳定,有时候一天能来好几辆车,忙得饭都顾不上吃;有时候一天也没一个客户,心里急得像火烧。“但不管生意好不好,我都把工具擦得干干净净,把铺子收拾得整整齐齐,就盼着客户来的时候,能看到一个像样的修车厂。”
他深知老顾客的重要性,对待每一个客户都尽心尽力。有次半夜,一个自驾游的车队在羊湖附近抛锚,母元平带着徒弟开车赶过去。海拔4800米的山路上,寒风像刀子似的割脸,母元平蹲在车底下换传动轴,手指冻得发僵,拧螺丝时打滑,徒弟就站在旁边,用手电筒给他照着。等修好车,天快亮了,两人坐在路边休息,又饿又冷,徒弟从包里掏出了一包饼干,打开递给了他:“以后咱们出去救援,还是带上一箱泡面和热水吧,师傅。”说罢,他俩相视一笑。
岁月静好
在拉萨扎根的幸福
如今的母元平,在拉萨已经扎下了根。2013年,他在拉萨结婚了,妻子也是在拉萨工作时认识的。2014年,他们的儿子出生了,为了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家,2016年,母元平贷款在柳梧新区买了一套房子。“房子不大,但很温馨,总算在拉萨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他说,“每天下班回家,看到老婆孩子,心里就特别踏实。”
他现在的生活很规律,每天早上起来,喝碗甜茶,吃碗藏面,然后去修车厂上班;晚上收工回家,陪孩子玩玩,和老婆聊聊天,日子过得简单而幸福;周末约上在拉萨结交的藏族朋友去拉萨周边过林卡……“拉萨是我的第二故乡,家人、朋友都在身边,日子也过得不错,我感到非常幸福。”母元平说。
这些年,母元平见证着拉萨的变化,拉萨这座城市也见证了他的成长和幸福。他说,以前厂门口,路坑坑洼洼,现在修了新路,外出非常方便;以前进货要托人从区外带,现在手机上下单,两三天就送到;连修车的技术也在变,他最近正让师傅们跟着视频学新能源车维修,“虽然现在还是燃油车多,但总得跟上趟。”
去年过年,他给江苏的张老板打了个电话,说铺子效益不错,想给他寄点钱过去。张老板在电话那头笑道:“你把日子过好就行,我啥也不缺。”母元平知道,这份情不是钱能还的,但生意好的时候还是会给张老板转钱。他现在常跟员工说:“做人得懂得感恩,我能有今天,全靠当年有人拉了一把。”
至于以后,他没太多想法。“就想把铺子守好,看着儿子长大,等干不动了,就在拉萨养老。”当年来拉萨谋生的少年,大概从没想过,自己会在这个城市,拥有这样踏实安稳的生活。不富裕,但够用;不耀眼,但温暖。就像他常说的:“日子嘛,差不多就行,太满了反而累。”
夜色渐深,小区里的灯一盏盏灭了,母元平家的还亮着,在拉萨的万家灯火里,那是属于他的,稳稳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