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中心>部门快讯
播撒希望的种子
2025年08月01日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

拉巴泽仁:

播撒希望的种子

本报记者 嘎娃白玛 温凯 索朗旺久

“藏大成立那会儿,我们全体学生兴奋不已,张口闭口都在谈论大学的事情,成立大会当天特别隆重热烈。”已退休7年的拉巴泽仁笑着说。

拉巴泽仁是西藏大学成立后的首批毕业生,毕业后他选择留校任教。

学生时代简陋的教学条件,在拉巴泽仁心中留下深刻印记。“以前我们上课,都没见过正规教材,用的都是油印出来的纸张。”这份因教材匮乏而产生的遗憾,化作了他深耕教材建设的初心,“对于学校而言,老师可能会离岗或退休,但一套教材足以影响几代人,所以成为老师后,我决心不能再让以后的学生有同样的遗憾。”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学院教师缺乏教材编写经验,而藏语言文学教材建设的基础更为薄弱。

“后来,在学校和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和一些年轻教师参与教材编写,大家共同拟定教材大纲,并通过了校内严格的审核。在经费紧张、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大家相互鼓励、携手共进,为藏语言文学教育播下规范化的种子。”拉巴泽仁说,“1998年,首批涵盖文学理论、文学史、教材教法、现代文学等领域的藏语言文学内部教材问世。”

2000年,西藏自治区教材审查委员会成立,教材需通过严格审核方可正式出版。在教务处工作的拉巴泽仁,再次肩负起编写教材的重任。他说:“我和团队精心编写大纲、整理内部教材、进行内部试用,并根据反馈意见反复修改。经过多年努力,2006年,第一批藏语言文学教材正式出版,彻底改写了藏语言文学无规范教材的历史。”

面对师范教育中《初中藏语文教材教法》的空白,拉巴泽仁主动牵头组建编写团队,以深耕教育的专业精神,完成教材编撰工作,填补了学科教学领域的重要缺口。此外,他立足教育实际,精心编著《藏族传统教学论》,为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作出重要贡献。

在担任文学院副院长期间,拉巴泽仁发现汉藏翻译领域同样缺乏系统教材。为填补这一空白,他系统梳理国内外翻译理论及历史实践,主笔编写了《藏族翻译理论》《藏族翻译史》《汉藏翻译理论与实践》三部著作。每部著作都凝结着20余万字的心血,从翻译理论框架到历史案例考据,都力求精准贴合藏汉双语教学需求。

更宏大的工程是词典编纂。拉巴泽仁作为副主编参与编写的《汉藏英社科对照辞典》,涵盖社科领域22个学科。同时,他还参与了法律、计算机、化学、物理等多领域专业词典的编译工作。这些厚重的辞书如同桥梁,让藏语言学术体系与现代科学知识实现了深度接轨,为相关学科的藏语言术语规范和知识传播奠定了重要基础。

多年来,拉巴泽仁见证并推动着西藏大学在教材建设方面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如今虽已退休7年,他仍以西藏大学导师的名义,悉心培养着藏语言文学汉藏翻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和学科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继续为教育事业发光发热。

无障碍
关怀版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政务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