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中心>部门快讯
倪立珍用三十年针脚,写下“扎根”二字
2025年08月01日 来源:西藏商报 作者:

从“门外汉”到“掌剪人”

倪立珍用三十年针脚,写下“扎根”二字

正在裁量布匹的倪立珍。

1993年早春,十七岁的浙江姑娘倪立珍怀揣闯劲,跟随姐姐踏上了从瓯江之畔到拉萨河岸的近四千公里的漫漫长路。历经八日颠簸,她们在日光之城落脚,开启裁缝生涯。三十载光阴流转,从对针线一窍不通到娴熟驾驭传统藏装与潮流设计,从寄人篱下的小铺到承载高原梦想的裁缝工坊,倪立珍手中的剪刀不仅裁剪出合身的衣裳,更缝补出与藏族房东老奶奶胜似母女的深情,串联起跨越十年的顾客惦念。风雨兼程,她将异乡熬成故乡,用细密的针脚织就了扎根拉萨的坚韧人生,让这间小小的裁缝铺,成为流淌着信任与温情的港湾。文/图 记者 德吉央宗

从瓯江到拉萨河 十七岁的四千公里路

1993年早春,十七岁的倪立珍跟着姐姐,踏上一条蜿蜒向云的漫漫长路。车轮碾过浙江的湿润水田,穿过上海站鼎沸人声,硬座车厢在铁轨上摇晃三天抵达西宁,再换乘颠簸的大巴驶向格尔木,最终翻越莽莽昆仑挺进日光之城。整整八天风尘,车窗外景象由江南的绿意葱茏褪为西北的苍茫辽阔,最终定格在吉曲河畔阳光温柔的拉萨。“那时候年轻,总是有股闯劲。”倪立珍笑着回忆,当年完全被离开家乡的新奇感笼罩,根本没心思伤春悲秋。

姐妹俩最初落脚点是拉萨的东方红电影院附近一个逼仄铺面,很快两人发现那里的人流量不如被称为“拉萨老商业街”的冲赛康附近。于是,半年后,她们寻至如今北京东路的老居民楼。“当时都是藏式大院,我俩又不好贸然进门,只能一家家叩临街的窗户询问租不租铺子。”几经寻找,姐妹俩终于敲开了一位藏族老奶奶的家门。

那原本是老奶奶的住所,如果要租出去,她就得另寻住处。但可能是老奶奶自己家有三个女儿,所以见到两个小姑娘出来打拼,心生怜爱,最终以一个月900元的租金让姐妹俩凿开窗户当门面,她自己则以一个月200元的价格租住在大院里。倪立珍回忆起这件事,忍不住笑着说:“老太太赚到了钱,我俩也有了营生,大家都非常开心。”

锤凿声里,墙壁洞开,一方小小的裁缝天地就此诞生。900元月租,对当时“一年最多赚一两万”的姐妹而言绝非小数目,却是扎根拉萨的第一个支点。

初来乍到,倪立珍对针线活计几乎一窍不通。生存的本能驱动着她,从锁边、打样开始,一点点摸索。十七岁,花未全开的年纪,她竟已做出第一件藏装。

数年过去,姐姐与姐夫自成一家,倪立珍也遇到了同乡吴步元。两颗年轻的心彼此靠近,生活的担子也悄然落在了各自肩上。二十三岁,倪立珍决定单飞。“一家人做合伙生意总有不方便。”她语气平和。这“不方便”背后,是新家庭的重量与独立门户的渴望。从此,进货裁剪、迎来送往、人情冷暖,事事皆需亲力亲为。

针走线三十载筑梦

温情流转铺就信任桥

单干之初,铺子里仅有四位裁缝师傅忙碌工作。而如今,铺里已有十二位裁缝共同缝补裁就他们的高原梦。布料从杭州、绍兴的工厂出发,沿铁路线抵达高原。无论传统藏装还是顾客发来的新潮设计图样,倪立珍都能将其化为合体的衣裳。一件衣服两三天成型,缝进去的是三十年光阴沉淀的手艺与耐性。

裁缝铺这方小天地,承载的远不止生意。当年那位将窗户变门面租给她们的房东老奶奶,早已成为倪立珍生命里没有血缘的至亲。随着拉萨城市发展,黄金地段的铺面租金从九百元涨至数千元,老奶奶无力买下店面,倪立珍拿出十万积蓄相助,垫钱帮老奶奶买下。老奶奶感念这份情义,允诺铺子免费使用五年。

“她把我当成亲生女儿一样。”倪立珍回忆道。老奶奶常拿着衣物来缝补,絮叨家常。纵使繁华地段租金水涨船高,旁人出数倍高价求租,老奶奶始终不为所动:“都搭档这么多年了,我只信得过你们。”五年前老奶奶溘然长逝,临终前将铺子托付给三个亲生女儿,并叮嘱她们善待这位“第四个女儿”。如今房东的女儿们,延续着母亲的信任与温情。

采访间隙,门帘掀起,一对母女走进店内,迟疑地打量着倪立珍。经过询问得知,母女来自日喀则。十年前,在“小周服装店”做过一件博拉裙,布料舒适,裁剪合身,让母亲索朗普尺念念不忘。但由于时间久远,加上她不识字,每次到拉萨都找不到店面,只隐约记得在冲赛康附近。

今年,女儿次仁仓决考上拉萨的公务员,于是母女俩硬是从冲赛康一路问询而来。短暂地叙旧后,索朗普尺当即选中布料,定下一件大衣。次仁仓决告诉记者,十年前的那件博拉裙是她已故的父亲带着母亲定做的。索朗普尺抚摸着样布,如同触碰那夫妻琴瑟和鸣的温情时光。这份跨越十年的惦念,是倪立珍三十年高原裁缝生涯最沉甸的勋章。

异乡风雨终成故乡

针尖岁月织就拉萨情

三十载光阴如川河奔流。故乡温州的轮廓在记忆中淡去,而拉萨的四季变得无比真切。“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很舒服。”倪立珍淡淡一句,道尽了异乡变故乡的全部理由。

偶尔,她也会泛起一丝归乡的思绪,但旋即被眼前的针线、订单和熟客的笑容熨平。“习惯了。”她说,“年纪大了,也干不动别的了。”言语间,是千帆过尽后的安然与归属。

采访结束后,记者走出铺子时,一位阿佳走进裁缝铺,拿着一件旧藏裙递给倪立珍道:“大姐,我阿妈要用那匹藏青色布料做个半身藏裙,她的尺码你还记得吧。”

倪立珍笑着说:“记得记得,等着,我马上给你开票,三天后过来拿。”

熨斗再次划过藏青色布料,腾起温润的蒸汽,模糊了倪立珍专注的侧影。记者仿佛理解了倪立珍的坚持。小小的裁缝铺,缝补裁就的不仅是衣裳,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阳光掠过神力时代广场的玻璃幕墙,也拂过这间旧楼下小小的裁缝铺。三十年前那个跨越数千里的少女,用半生光阴在此处落下细密的针脚。针尖牵引的丝线,缝补过陌生与隔阂,连缀起离散与相逢,最终织成一件看不见的衣裳,妥帖地披在拉萨肩头。她的针脚走得稳,也走得远。

无障碍
关怀版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政务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