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成立乒乓球训练基地,培训学员上万名
重庆小伙张涵逐梦乒乓路
在“日光之城”拉萨,乒乓球与球拍碰撞的清脆声响,正奏响一曲关于热爱与坚守的旋律。六年前,重庆小伙张涵带着一颗热爱乒乓的初心,在这片高原上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如今,上万名学员的汗水已浇灌出希望之花,西藏自治区青少年首次站在了全国比赛的舞台上,距离“本土球队登上世界舞台”的梦想,在雪域高原上愈发清晰,正一步步照进现实。“我想通过不断的努力,打造一支本土的球队,有一天能够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张涵对西藏乒乓球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一场旅行 埋下乒乓事业种子
1996年出生的张涵,人生轨迹早已与乒乓球紧密相连。张涵说,他8岁进入荣昌体校进行乒乓球专业训练,小学毕业后加入重庆市乒乓球队进行训练。
“当时,我在重庆市乒乓球队度过了‘半天文化课、半天训练’的少年时光。”张涵说,在20年的乒乓生涯中,他不仅斩获重庆市青少年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双打冠军、重庆市大学生乒乓球比赛男子单打冠军,还获得了国家一级运动员、国家乒乓球一级裁判员、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称号。
运动员生活结束后,张涵通过特招进入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并考取了中国民用航空安全员执照。2019年6月,他利用休假时间来到西藏旅游,与西藏自治区乒乓球协会党支部书记仓姆拉的聊天中,意外得知西藏没有专业的青少年乒乓球训练基地。
“你是乒乓球专业出身,西藏乒乓球起步晚,相对落后,为什么不考虑在这里开办一家专业乒乓球训练基地呢?”仓姆拉语重心长地说道。
仓姆拉的盛情邀请,在张涵心中埋下了在西藏发展乒乓球事业的种子,于是决定从国企辞职,到西藏开启自己的乒乓球事业。
当张涵的父亲得知这件事情后,非常反对他从国企辞职,更不建议他独自一人在西藏开办培训基地。但对乒乓球的热爱与执着让张涵更加坚定。
从零起步
让热爱在高原扎根
三个月过后,张涵再次来到拉萨,在西藏自治区乒乓球协会的帮助下,成立了西藏自治区乒乓球训练基地,并在拉萨市北郊赛马场和柳梧新区设立了训练馆。
“创业初期的艰难远超想象,基地刚成立时,报名的孩子只有5个人。”张涵说,当时,他以拉萨市北郊赛马场附近的简陋场地作为训练场所,自己既要当教练又是管理员,既要手把手教技术,又要四处推广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乒乓球。
转机出现在2020年暑假期间,当时西藏举行“一迪杯”首届青少年乒乓球比赛,为了让西藏更多的家长、孩子了解乒乓球,张涵带着球馆的几名球员报名参赛。其中,一名叫何东灿的小运动员拿下了男子单打第三名。
“获得了第三名的成绩后,我看到了希望,更加努力刻苦地练习乒乓球,并参加了区内多场乒乓球比赛,均获得了青少年男子组的第一名。”球员何东灿笑着说。
如今,何东灿正在上初中,成绩十分优异。在保证学业的同时,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练习乒乓球。在训练基地,记者见到了正在训练的这位小伙子。
“趁着放暑假,我每年都会回到这里训练,并帮教练带小队员。我从这里出去,也应该回到这里。乒乓球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一辈子都不会放弃。”何东灿说。
“正因为这场球赛,让西藏更多的家长和孩子重新认识了乒乓球,报名参加乒乓球训练的孩子逐渐多了起来,这也让我看到了希望。”张涵回忆说,自2019年起,他开始担任拉萨市实验小学课外兴趣班——乒乓球课的任课老师,每周定期授课,让小小的乒乓球在校园普及。泽仁旺扎正是通过课堂爱上了乒乓球,从此开启了数年如一日的训练之路,至今都没有放弃。
破茧成蝶
雪域少年首次登上全国赛场
随着乒乓球队员的增多,训练基地的教练组也日益壮大。国家乒乓球一级裁判员黄伟虎,国家一级运动员、国家乒乓球专项教练员刘明权等专业人才陆续加入,为西藏乒乓球注入专业力量。
“从2020年起,我开始接触乒乓球,没想到一打就是五年。如今乒乓球已成了我的兴趣爱好,我参加过区内很多大型的乒乓球比赛,也获得过一些成绩。”学员李玥说,乒乓球不仅锻炼了她的独立能力、意志力和拼搏力,更让她懂得了做人的一些道理。
当记者问道:“有多少学员接受过乒乓球训练呢?”张涵笑着说:“具体数字没有统计过,六年来,西藏各地市有上万名学员参加过培训,系统训练的学员约300人。这些孩子不仅收获了球技,更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磨炼出意志品质,这对他们终身受益。”
在张涵看来,教球先教做人,做人与做事比技术更重要。孩子们在日复一日的挥拍中,不仅练就了球技,更学会了做好事、做好人,有责任、有奉献,才能打好球,这些也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一个技术动作,可能要重复无数次,一个成熟的乒乓球运动员,更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训练,这是品德与毅力的培养。而这份坚持,考验的不仅是孩子,更考验家长。只有双方都不放弃,才能离梦想更近。”张涵说。
2023年,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到来,乒训基地的队员代表西藏自治区,参加了中国乒协举办的国青和国少集训队全国比赛。“1978年到2023年,我区青少年乒乓球队伍登上全国舞台用了45年,我们又一次突破了。”张涵难掩自豪地说,70多岁的仓姆拉和50多岁的格桑卓嘎作为西藏老一辈乒乓球人,也见证了这一幕。退休后的她们,不仅坚持打乒乓球,而且让孙子加入乒乓球训练队伍,让西藏乒乓球队伍后继有人。
今年暑假,基地里又多了很多新的学员,年龄小的5岁,大的十几岁。张涵表示,在乒乓球训练中,他最害怕的就是学员断层式下滑,从目前的情况看,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培养,学习乒乓球的孩子越来越多,这也让他对西藏的乒乓球未来有了更大的信心。
奥运之光
照亮世界舞台的梦想
2025年7月,奥运冠军马龙的到来让拉萨沸腾了。“基地的小运动员和教练员们不仅见到了偶像,更与马龙切磋球技、合影留念,我们的学生圆梦了。”张涵说。
6岁的旦增旦巴紧紧握着马龙签名的球拍说:“我与马龙哥哥切磋了球技,长大后,我也要像马龙哥哥一样当世界冠军!”
“马龙哥哥也在我的球拍上签名了,我一定将球拍摆放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让偶像力量成为自己坚持的动力。”10岁的女队队员李玥说。
马龙离开后,留下的是更加炙热的梦想。张涵说:“打造一支本土的球队,站上世界的舞台,可能需要很久,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但只要对乒乓球的热爱不变,朝着目标坚持下去,终会让梦想实现。”
如今,在西藏自治区乒乓球协会的乒乓球训练馆内,球与球拍的碰撞声每天都在回荡,这声音里有孩子们的汗水,有教练的坚守,更有一个属于雪域高原乒乓走向世界的梦想,正在海拔3650米的土地上顽强生长,一步步走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