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与刀的华丽相逢
—走近纸雕爱好者赵岩
图为赵岩作品《盛世西藏》。
图为赵岩正在进行纸雕创作。
图为赵岩作品《守护》。
图为赵岩创作的《十二生肖》系列作品——《兔》。
图为赵岩作品《幸福西藏——拉萨篇》。
图为赵岩纸雕系列作品——《“三牛”合力》。
图为赵岩纸雕作品的局部图。
图为赵岩毕业作品《故乡的云》 。
图为赵岩创作中所用到的刀具。除图⑦由赵岩提供,其余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卢文静 摄
图/文 本报记者 卢文静 实习生 张晴
一张普通的白纸,一把锋利的刻刀,在赵岩的手中相遇,碰撞出令人惊叹的艺术火花。这位来自内蒙古的青年艺术家,用10年时间在拉萨雕刻出一条连接多民族文化的艺术之路。他的纸雕作品不仅展现了精湛的技艺,更成为民族团结的生动象征,在薄如蝉翼的纸张上,镌刻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
8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桌面上,照亮了赵岩正在创作的新作品,他用刀尖在纸上轻盈游走,留下一道道精细的纹路。这是赵岩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创作的系列作品——《幸福西藏》。
“2024年,我以西藏7市地的标志性地标、文化特色为灵感,创作一系列展现西藏自然与人文之美的纸雕作品。”赵岩指着已经完成的部分作品向记者介绍。
在他的纸雕作品中,拉萨的布达拉宫、黑颈鹤、大昭寺,山南的雍布拉康,日喀则的珠穆朗玛峰、扎什伦布寺,那曲的羌塘草原、藏羚羊,昌都的茶马古道、三江并流,林芝的桃花、南迦巴瓦峰,以及阿里的古格王朝、冈仁波齐……这些西藏最具代表性的元素,都在他紧握的刻刀下,在一张张白纸上跃然而生。
赵岩说:“纸雕的魅力在于,它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他的作品中,古老的藏式建筑与飞驰的复兴号列车同框,传统的唐卡纹样与当代的城市风貌交融。比如,在《幸福西藏——拉萨篇》中,布达拉宫的恢宏与黑颈鹤的灵动相得益彰;在《幸福西藏——山南篇》里,雍布拉康的沧桑与复兴号列车的现代感形成鲜明对比。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西藏的自然与历史,更记录了这片土地的时代变迁。尽管7市地的纸雕作品各具特色,但赵岩特意在每一幅作品中融入了共同的元素——青稞、格桑花和牦牛。这些符号不仅是西藏的代表性意象,更象征着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青稞是高原的馈赠,格桑花是幸福的象征,牦牛是藏族同胞的伙伴。”赵岩说,“它们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更是文化的一部分。”在他的作品中,青稞的穗粒精细到每一颗都清晰可见,格桑花的花瓣薄如蝉翼却能感受到绽放的力量,牦牛的毛发根根分明,仿佛能触摸到它的温度。这些细节的刻画,让纸雕不再是冰冷的工艺品,而是充满温度的文化载体。
“纸雕教会我的第一课就是耐心。”赵岩放下刻刀,向记者展示他布满细茧的双手。
2011年,还在大连民族大学平面设计专业就读的他,偶然在一本美术书中看到一幅蝴蝶的纸雕作品,在被这种独特的纸上艺术深深吸引的同时,他萌生了模仿的念头。三四天的精心雕琢后,一只栩栩如生的纸蝴蝶诞生了,也开启了他的艺术人生。赵岩回忆道:“当时手上受了不少伤,但当看到成品时,那种成就感无法形容。”
“在校期间,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唐卡艺术。在老师的讲解中,那些色彩绚丽、构图精妙、线条流畅的唐卡和纸雕在我眼前慢慢融合,我当时就想,用纸雕来表现唐卡的层次感,会有什么效果?”赵岩笑着说,不过当时自己的“功夫”显然不够,临毕业时也只完成了一幅名为《故乡的云》的纸雕作品。
2015年,赵岩报名西部计划进藏做志愿者,那时他大概没想过,这片高原会成为他纸雕艺术的永久坐标。
“通过扎根西藏、服务基层,我对西藏的传统文化有了更多认识,这也给我带来了更多的创作灵感。这些年,我创作了许多宣传西藏、介绍西藏的文艺美术作品,譬如《枫叶上的布达拉》等系列纸雕作品,那是我初次尝试用自己擅长的纸雕艺术来展示西藏的美。”赵岩说,希望用自己的刻刀刻画出西藏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和喜人成就,把党的好政策和好声音展现、传播给更多的人,让大家通过他的作品更好地了解西藏、认识西藏,这一幅幅作品也是记录他和西藏各族同胞共同成长的画卷。
在藏期间,赵岩始终心系大学时未能完成纸雕唐卡的遗憾。在不断精进纸雕技艺的同时,他阅读了大量关于藏族历史、艺术的书籍,拜访了多位唐卡大师和藏族艺术家,并和许多位非遗传承人交流。这种深入的学习和思考,也逐渐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从最初单纯表现布达拉宫等标志性景观,到后来创作出融合多民族元素的作品,赵岩的艺术风格不断成熟。
2020年,赵岩首次尝试纸雕唐卡,在创作过程中各种困难接踵而来。
“刚开始我对唐卡构图和绘画线稿摸不清,照葫芦画瓢,到后面慢慢学习了解如何绘画线稿。我在雕刻的纸张选择上也进行了多次尝试,包括选择彩色还是单色的纸张,纸张的厚度等,雕刻的刀也做了很多尝试,最后选择了专门的雕刻刀。”赵岩说,自己的首幅纸雕唐卡作品在历时两年后终于雕刻完成。雕刻完成后,他带着作品去请教藏族唐卡勉萨画派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勉冲·罗布斯达,得到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这对他继续雕刻唐卡提供 了很大帮助。
在赵岩身后,3幅名为《“三牛”合力》的系列纸雕作品巧妙融合了藏族、蒙古族和汉族的文化符号,成为赵岩艺术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作。
走近细观,三幅作品各具特色又浑然一体。左侧的孺子牛以明黄色为主调,健硕的牦牛昂首挺立,背景是精细雕刻的坛城沙画纹样,曼陀罗图案环绕牛身,象征着奉献精神的庄严神圣;中间的拓荒牛选用深邃的蓝色,犏牛奋力前行的姿态充满力量感,背景的蒙古族云纹图案如草原上起伏的波浪,展现着开拓进取的豪迈气概;右侧的老黄牛则以典雅的紫色呈现,水牛沉稳踏实的形象与汉族传统窗花纹样相得益彰,传递着艰苦奋斗的质朴情怀。三头牛虽姿态各异却都目光坚毅,三种纹样虽风格不同却和谐共生,这或许就是赵岩想要传达的深层寓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各民族文化保持各自的特色又相互滋养,如同这三牛合力,共同书写着民族团结进步的动人篇章。
“纸雕虽小,却能承载大主题。”赵岩说。在他看来,纸雕艺术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精细的工艺,更在于它能够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一张纸可以折叠、可以雕刻,可以包容各种文化元素;一把刀可以刻画、可以连接,可以让不同文化在纸上对话。
“艺术无国界,更无族界。”赵岩认为,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是自然而然的。他的纸雕作品中,常常能看到藏族吉祥八宝与汉族传统纹样的和谐共存,蒙古族云纹与汉族传统纹路样式几何图案的巧妙结合。
如今,赵岩正筹划一系列以藏族女性传统服饰为主题的纸雕作品。“藏族服饰是活着的文化,不同地区的服饰各具特色,我想通过纸雕展现这种多样性。”同时,他也在积极推动纸雕艺术的传承与推广,举办展览、开设课程,希望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门艺术。
一张纸,轻如鸿毛,却能承载千年的文化;一把刀,细若发丝,却能雕刻出时代的印记。赵岩用他的纸雕艺术,不仅记录下西藏的壮美山河,更镌刻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故事。他手中那把刻刀,雕刻的不仅是纸张,更是在书写一部新时代的“民族文化交响诗”——在这里,云纹与格桑花共舞,唐卡色彩与青花瓷对话。这种创造性的融合,正是对“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最生动的诠释。
“纸雕艺术现在还在推广起步阶段,知道的人不多。以后我想办展览,做教学,申报非遗,让更多人了解它。”赵岩摩挲着手中未完成的作品,纸面上细腻的藏族吉祥纹在阳光下泛着温暖的光泽。他的眼神坚定而热忱:“我要让纸雕成为一扇窗,透过它,世界能看到一个更立体、更生动的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