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中心>部门快讯
边巴片多扎根家乡谱写民族手工艺“新曲”
2025年10月16日 来源:西藏商报 作者:

边巴片多扎根家乡 谱写民族手工艺“新曲”

从歌手到创业者

在舞台上演出的边巴片多。

边巴片多检查产品质量。

村里的妇女参与合作社手工氆氇制作。

边巴片多。

昔日,她是用歌声打动人的民间原生态歌手,一曲悠扬的藏族长调曾让无数听众为之动容。如今,她放下话筒扎根家乡,以坚韧与智慧在创业路上织就新的梦想篇章,完成了从舞台聚光灯到手工艺厂房的一次华丽“变奏”。2013年,边巴片多离开拉萨,回到家乡日喀则市江孜县,重拾手工氆氇的制作技艺并成立合作社开展专业化加工,带领家乡农牧民妇女打造民族品牌“片多氆氇”,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市场紧密结合,让古老的编织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记者 娄梦琳

“片多同款”供不应求 意外促成身份转变

“现在唱歌成了我的爱好,创业才是我倾注全部心血的事业。”记者第一次见到边巴片多时,就被她身上阳光、开朗的气质所感染,她那灿烂的笑容似乎让人看到了曾经舞台上那个光芒四射的歌手。“一直以来,我都特别喜欢唱歌跳舞,但凡有登台表演的机会,我都会全力以赴去争取。每当我站在舞台上,用歌声传递内心的情感,台下观众的掌声和欢呼声就是我最大的动力。”边巴片多告诉记者,从2000年起,她先后出过六张个人专辑,《姑娘的命运》《白帐篷》等歌曲在西藏各地广为传唱,她也逐渐成了颇有名气的歌手。“除了歌手,我还当过西藏电视台藏语天气预报主持人,但这两份工作都不适合长期发展,所以我一直在寻找一条更适合自己长远发展的道路。”

边巴片多来自日喀则市江孜县年堆乡,江孜县所产的“谐玛氆氇”是氆氇中的上品,也被列为西藏自治区级非遗保护项目。其中,一种细横条纹的氆氇被称为“邦典”,是藏族女性着装的重要装饰。从小,边巴片多就常看妈妈纺织“邦典”,那些五彩的毛线在妈妈指间翻飞,如同灵动的音符,编织出生活的温暖与希望。边巴片多说:“小时候,妈妈会带着做好的‘邦典’去街上售卖,赚到的钱就用来给我们买新衣服和学习用品。”随着年龄的增长,边巴片多越发意识到这门传统手工艺的珍贵与独特。于是,她在歌曲表演中尽可能丰富地展示传统藏族服装,为不同的歌曲设计了不同的服装和邦典进行搭配,逐渐形成了备受热捧的“片多同款”。“当时,很多歌迷都会按照我歌曲MV里的造型去制作藏装,甚至还有歌迷不远万里来到我家,请我妈妈帮她们制作同款藏装。”边巴片多笑着说,“因为‘片多同款’供不应求,让我看到了传统手工艺背后的巨大市场,也下定决心离开舞台回乡创业。”

在传承中创新 四处奔走扩大产品销路

合作社成立后,边巴片多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工艺提升。为此,她四处请教经验丰富的老艺人,对合作社的妇女们进行系统培训,从毛线的挑选、染色到编织的针法、图案设计,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在她的努力下,合作社的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逐渐在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在这种情况下,边巴片多深知要让传统手工艺在现代市场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于是,她带领合作社一边继续传承“谐玛氆氇”的传统编织技艺,一边积极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将传统与时尚巧妙融合,开发出了一系列既保留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氆氇产品。边巴片多介绍,目前合作社的产品种类丰富,既纺织传统的“邦典”,又生产融入现代元素的氆氇围巾、手提包、钱包、披肩等,甚至还与文创产品结合推出了笔记本、杯垫、书签等创新产品。她告诉记者:“市场竞争这么激烈,如果我们一直守着老传统,不做任何创新和改变,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尽管合作社的发展稳步向前,但边巴片多始终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扩大销路,让产品卖得更好。“要想让我们的产品被更多人知晓和接受,就必须主动出击,不能坐等客户上门。”边巴片多深知市场拓展的重要性,于是她开始四处奔走,积极参加国内国外的各类展会,努力将合作社生产的氆氇制品带到更广阔的舞台。每当她带着精美的“邦典”、藏装以及各类氆氇工艺品出现在展会上,总能吸引众多参观者的目光。随着品牌慢慢有了知名度,产品销量也越来越好。“那段时间是我最忙的时候,不是在跑展会就是在准备跑展会的路上,但看到合作社的产品被越来越多人认可,再累也觉得值得。”边巴片多说。

线上线下齐发力 致力于传承古老手工技艺

2021年,随着网络直播的快速发展,边巴片多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新的传播与销售契机,开始筹备开设直播账号,线上售卖氆氇产品。“虽然我以前是天气预报主持人,但那个时候主要是念稿子,真正面对镜头做直播,心里还是非常紧张。”边巴片多笑着说,“不过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氆氇制品,我愿意去尝试、学习新事物。”随后,在妇联组织的安排下,边巴片多和多名妇女代表前往山东参观学习。期间,边巴片多不仅认真观摩了当地成熟的直播运营模式,还积极与电商企业交流,为自己开设直播账号积累了宝贵经验。回到家乡后,边巴片多迅速行动起来,开通了抖音账号,在直播间内介绍自家的氆氇产品。凭借以往作为歌手的知名度和出色的表达能力,迅速吸引了一批粉丝,首次直播营业额就达到了4000元。2022年5月,她的账号迎来了爆发期,一场2小时的“母亲节”直播下来,营业额达到了10万元。“通过线上加线下的销售模式,能让更多人直观地看到氆氇制品的精美,了解背后的文化故事,这不仅拓宽了产品的销售渠道,也能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手工艺。”边巴片多兴奋地说道。

如今,边巴片多的合作社已经成为江孜县氆氇产业中一张亮丽的名片,不仅带动了当地妇女实现就业增收,还为传承和弘扬藏族传统手工艺作出了积极贡献。面对未来,边巴片多满是憧憬与期待,“今后,我也会继续努力,不断创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氆氇,让这门古老的手工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我们的合作社,一起守护和传承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从歌手到返乡创业者,边巴片多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身。曾经,她是舞台上耀眼的歌者,用悠扬歌声演绎西藏民歌的婉转与浪漫;当下,她是家乡传统手工技艺的守护者与传播者,以创新理念和坚定信念赋予氆氇制作新的生命力。她带领合作社的姐妹们,用灵巧的双手精心织就出绚丽多彩的氆氇,将热爱化作前行的动力,谱写一曲民族手工艺“新曲”,让“谐玛氆氇”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也为家乡的发展勾勒出一幅充满希望的崭新画卷。

成立手工作坊 正式开始创业征程

2009年,随着“片多同款”备受欢迎,边巴片多便和家人一起成立了手工氆氇加工家庭作坊,正式开始了创业征程。“当时我们也没想到,自己设计的藏装会这么受欢迎,并得到了很多歌迷的支持。作坊成立之初,订单从四面八方涌来,让我们既惊喜又有些手忙脚乱。”边巴片多回忆起创业初期的情景,眼中闪烁着光芒。她告诉记者,氆氇的加工制作是非常传统的藏族工艺,在江孜县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织布机,大多数妇女都具备氆氇编织手艺,所以家庭作坊最初的订单基本都是由家人和邻居一起完成。“后来我趁热打铁,申请了‘片多氆氇’这个品牌商标,让‘片多同款’有了正式的标识,再加上我做歌手的知名度,顾客越来越多,很多时候订单多得都做不完。”边巴片多笑着说。

随着订单量的持续攀升,家庭作坊的局限日益凸显,于是,为了突破家庭作坊在场地、设备、人员管理等方面的瓶颈,边巴片多开始思考更好的出路。2013年,深思熟虑的她毅然决定离开生活多年的拉萨,辞去天气预报主持人的工作,也放下打拼多年的演艺事业,在家乡成立江孜县片多氆氇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全部心思投入到合作社的经营与发展中。“我知道只有一心一意干一件事,才能把这件事干好,所以我辞去了工作、离开了舞台,回到家乡专心发展氆氇事业。”边巴片多说,“为了解决合作社人手问题,我开始发动村里的妇女参与集体手工氆氇制作,以计件加工的形式获得酬劳,多劳多得。这在保证完成订单的同时,也能增加乡亲们的收入。”

图由受访者提供

无障碍
关怀版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政务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