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专访阿里地委委员、组织部部长何界
本报记者 周辉 达珍 本报通讯员 张霄萌
阿里地区聚焦民族区域地方特色和边境地区的特殊定位,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党建引领各项工作”的鲜明导向,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推进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赋能党的建设工作点上开花、面上结果。
近日,记者就阿里地区如何大抓基层、大抓基础,采访了阿里地委委员、组织部部长何界。
记者:在基层党建工作中,阿里地区构建了“三张清单”机制。请介绍一下这个机制如何发挥作用?
何界:首先,学习清单明方向。紧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习近平总书记基层党组织建设“五项要求”精神内涵,分层次、分领域制定动态学习清单,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领学、专题研讨深学、线上平台促学等方式,确保党员干部深刻领会精神实质、核心要求。措勤县组建宣讲团,开展基层宣讲745场次,覆盖党员群众6700余人次。其次,任务清单定路径。在广泛调研、认真思考、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基层党建“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和十项重点任务,明确提出“一年补短板强基础、两年提质量有变化、三年上台阶出成效”的要求,大力实施凝心铸魂、强基固本、边境党建千里红色长廊、品牌提升、“机关带寺、联建共创”五大工程,细化14条具体措施,力争用三年时间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此外,培训清单促提升。大力实施党员干部“大培训、大提升”行动,研究制定基层党员和党务工作者教育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五共五固”等各类培训30期1000余人,特别是组织村(社区)主干赴陕西、河北、青海、北京等地开展“蹲点式”培训和履职能力提升培训,实现村(社区)主干赴区外培训全覆盖。
记者:阿里地区在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中,党的建设工作如何发挥引领作用?
何界:一是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用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个读本”,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争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建设者、维护者、促进者。二是抓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以“九个一”为载体,深化“三结对一帮带”“优带差、强带弱”帮学机制,组建帮学对子1738对、辅教队伍145支,全地区705名基层干部为村(社区)干部、寺庙僧尼、农牧民党员群众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4441场次。三是大力实施联建共创。充分发挥机关党支部优势,机关结对基层和寺庙,开展送学、送医、送药、免费体检等活动,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记者:阿里地区如何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强化民生服务?
何界:我们织密“民呼我为”服务网络,民生获得感成色十足。一是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定期召开全地区抓党建促基层治理、促乡村振兴“一抓两促”现场会,互学互鉴,共同提升。在新兴领域打造“红帆”驿站4个,深化革吉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县典型经验和基层治理“四法”模式,推行“乡镇、村(社区)干部+网格员+党员骨干”治理模式。二是助力网格化管理。建立461个网格党组织和709个党小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网格党组织书记,配备网格员483人(专职网格员429人),为基层社会治理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三是深化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常态化开展党员“三包”“双报到”,全面了解掌握群众生产生活及思想动态,积极帮助解决群众“微心愿”“微梦想”和急难愁盼问题2766件。
记者:阿里地区正在推进“边境党建千里红色长廊”品牌建设,请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何界:我们致力于推进“边境党建千里红色长廊”品牌建设,以弘扬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追寻先遣连足迹为主线,依托改则县先遣连纪念馆、革吉县直属库遗址、阿里军分区军史馆等红色基地,整理红色革命历史及英雄事迹12篇,收集各类实物近200件、老物件1234件、历史图片114张、革命文献53份,推动10.85万余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实施狮泉河烈士陵园绿化项目、“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红色驿站整体布局和内涵提升工程,常态化开展祭扫活动89场次,10600余人次参加;着力建设进藏英雄先遣连遗址修缮、巴嘎镇党员服务驿站等项目。不少游客参观后纷纷称赞:“在这里不仅能了解当地历史,更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和精神淬炼。”同时,我们立足改则至民丰段“进藏第十线”旅游IP,设计重走先遣路、扎布村“红色第一村”等旅游路线,打造赛马、射箭等民俗体验场所,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定期举办“先遣红色旅游文化活动”,带动沿线牧家乐、餐饮店等增收200余万元,持续激发红色长廊的政治、经济、文化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