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中心>部门快讯
挺直脊背抬头做人
2025年11月19日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

三地协力救助曲松县两位脊柱侧弯患者——

挺直脊背 抬头做人

本报记者 孙开远

清晨,甜茶的香气漫出“卓玛茶馆”的门窗。32岁的贡扎提着茶壶,穿梭于茶桌间,脊背挺得像窗外的白杨,给客人添茶时,手臂舒展利落。鲜有人知道,这挺拔的身影背后,藏着让她连抬头都要咬牙忍痛的煎熬,更藏着一段跨越4000公里的生命救助。

故事要从几年前说起,山南市曲松县民政和退役军人事务局(残联)的工作人员注意到贡扎和嘎玛卓嘎,两个总低着头走路的姑娘,双肩一高一低,脊柱偏移,稍走远点就会扶着腰喘气。原来,两人从小被腰背疼痛困扰。4月的曲松河谷,春风里带着温暖的气息,残联的越野车载着忐忑的两人驶向山南市人民医院,这是她们第一次系统地检查脊柱的病情。

做CT前,嘎玛卓嘎攥着衣角,声音颤颤地问陪诊工作人员:“阿佳,做这个检测会不会很疼?”影像结果很快就出来了:两人的脊柱侧弯角度均超过了40%。

“必须尽快到区外大医院手术,再拖,就会压迫心肺,连正常呼吸都会受影响。”医生的话使贡扎的眼神充满了担忧,嘎玛卓嘎则更沉默了。在来到山南市之前,他们两家人原本就很少走出曲松县的大山。且不说治疗费用、区外路途遥远,人地两生也使这两家人犯了难。

嘎玛卓嘎是个内秀的姑娘,她攒着钱想跟邻居学裁缝,可脊柱变形使她连低头剪布料都成了奢望。看着沉默的两家人,陪诊工作人员悄悄走出诊室,拨通了山南市残联的电话,辗转联系上了专注脊柱健康的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

三天后,喜讯传来。

基金会工作人员在电话里说:“所有手术费、器材费、往返路费我们都承担,可以安排去位于湖南长沙的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那里有全国顶尖的脊柱矫形团队。”挂了电话,工作人员跑到贡扎家时,她正帮母亲晒奶渣。听到能做手术的消息,贡扎突然捂住脸哭了:“如果能穿上合身的藏装,受多大的罪都值了。”

5月,高原草长莺飞的时节,贡扎和嘎玛卓嘎在志愿者的护送下,第一次坐上了飞机。5月,长沙已是初夏,飞机落地时,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的邓幼文主任团队早已派人举着牌子等候。他们提前调阅了两人的影像资料,连3D打印的脊柱模型都准备好了。

“别紧张,我们会根据模型制定最安全的治疗方案。”邓主任的话,让两个姑娘紧绷的肩膀松了下来。

手术前一晚,贡扎摸着医生送来的术后支具,突然问陪护志愿者:“等我好了,能像村里的阿佳们一样跳锅庄吗?”志愿者刚点了点头,她的眼泪就落了下来:“我从来不敢穿合身的藏装,总怕别人看到我的后背。”

历时5个小时的手术在显微镜下展开。医生们小心翼翼地调整矫正棒角度,每一次操作都要注意避开神经和大血管。当贡扎从麻醉中醒来,第一反应就是从陪护志愿者的脸上寻找手术是否成功的答案。当看到对方肯定地点头时,她声音发颤:“真……真的直了!”

康复期里,贡扎每天咬着牙做牵引训练,汗水浸湿了病号服才停歇。贡扎心里总想着,等好了要开一家小茶馆。另一边的嘎玛卓嘎也在医护人员的鼓励下,开始练习挺直脊背写字,一笔一画临摹藏文字母,像是在重新书写自己的人生。

术后3个月,两人回到了曲松。

刚到家时,贡扎还需要戴着支具适应,但她每天都对着镜子练习抬头、挺胸。今年秋天,在残联的帮忙协调下,“卓玛茶馆”的牌子终于挂了起来。开业那天,嘎玛卓嘎送来一幅自己绣的吉祥图案,笑着说:“等我学会裁缝,给你做件新藏装。”

如今的茶馆里,贡扎总能听到熟人说:“贡扎现在笑起来格外亮堂!”茶馆的墙上挂了张照片,那是术后贡扎第一次穿新藏装的样子,脊背笔直如松,身后是湘雅三医院的玉兰树。

近段时间以来,曲松县民政和退役军人事务局(残联)派专人定期来探望。每次,贡扎都会泡上最热乎的甜茶,看着窗外那一排笔直的白杨感慨道:“要是没有他们的帮助,我这辈子都抬不起头。”

壶里的甜茶还在咕嘟冒泡,香气裹着贡扎的笑声飘出窗外。她抬头望向远处的群山,阳光洒在背上,挺直的脊梁在地上投下稳稳的影子。这道影子里,藏着跨越山海的温暖。

无障碍
关怀版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政务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