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来,西藏气象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短临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前量增至39分钟

珠峰高程测量服务保障。

南迦巴瓦峰脚下的自动气象站。
11月18日,以“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以来西藏气象事业发展成就”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在拉萨召开。作为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事业始终与发展同频共振,60年来,西藏气象事业实现了从基础薄弱到体系健全、从技术落后到创新引领的飞跃,气象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记者 赵越 图由西藏自治区气象局提供
赋能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公众气象服务覆盖率达99.8%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坚持将“大服务观”贯穿始终,因地制宜赋能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精准服务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范围从传统农牧业、国防保障等基础领域持续向生态保护修复、清洁能源开发、高原特色旅游、智慧交通等领域拓展,覆盖地方经济40余个行业。圆满完成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珠峰高程测量、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等重大活动保障,为青藏、川藏铁路建设等世纪工程提供全周期气象护航。
当前,公众气象服务覆盖率达99.8%,公众气象服务便捷性达91.63%,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稳定保持在90分以上,气象服务已成为全区覆盖面最广、满意度最高的基本公共服务之一。
建成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体系
常态化开展大型无人机人工增雨(雪)
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奋力扛起气象服务保障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创建的责任担当。
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党组书记向毓意介绍,目前已经建成覆盖多领域的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体系。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需求,持续开展基于多源卫星资料的积雪消融、湖泊扩张、植被演变等生态要素动态监测,在“一江两河”流域,特别是南北山绿化工程重点区域,常态化开展以大型无人机人工增雨(雪)为主的地空协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工增雨(雪)可保障面积达24万平方公里,作业能力从全国末位跃升至中上游水平。大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探索创新碳汇矢量数据测绘方法,支撑自治区林业碳汇交易。
综合观测能力大幅增强
全区地面气象站达1284个
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全区地面气象站由1965年的23个跃升至1284个,平均站间距从228公里缩短至30.57公里,实现了全区乡镇全覆盖;建成33部天气雷达,人口覆盖率达到73.7%,接收风云、高分等20颗卫星数据,在多次重大天气过程应对、重大活动保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典型冰川区、江河源头等区域建立高原生态气象观测网,墨脱、日喀则国家气候观象台和阿里国家大气本底站投入业务运行,全区气象观测体系从单一地面人工观测发展为“地空天”综合立体气象监测系统,气象灾害监测的时效性、精准度和覆盖范围取得突破性进展。
预报预警水平稳步提升
建成逐小时更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
气象预报由最初手工绘制天气图和依赖传统定性分析的预报方式,发展到以数值预报为基础,结合卫星、雷达等观测信息和多种释用方法的客观定量分析预报。在科技创新驱动下,预报时效由24小时向延伸期、月、季、年无缝隙延伸,建成全区3公里、重点区域1公里逐小时更新的智能网格预报产品。
预警时效持续优化,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1.64%。自主研发的暴雪模型实现提前5小时预警,准确率达88.7%。短临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前量增至39分钟,预报预警能力显著增强。
服务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开展系列个性化气象服务
据悉,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已经探索形成重大战略工程建设“一点一策”、森林草原防灭火“一域一策”、基层气象服务“一县一策”的气象服务保障模式。以智慧气象为抓手推动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开展了城市天气、紫外线强度、日均相对含氧量、人体舒适度、出行指数等个性化气象服务。着力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气象信息传播矩阵,其中汉藏双语天气影视节目全高清制作系统建成,首位西藏气象主播数字人上线,西藏天气预报成为当地群众最为关注的民生内容节目之一。
近年来,西藏气象服务水平指数增幅位居全国首位,高质量发展增速连续保持在8.6%到9.8%区间,发展势头领跑全国气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