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藏东文脉 铺就增收之路
千年技艺察雅黑陶 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黑陶制品。

曲珠正在制作黑陶制品。

黑陶制品。
在藏东高原的群山之间,昌都市察雅县如一颗温润的明珠,孕育着一门流传千年的古老技艺——察雅黑陶制作。在古代,察雅黑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具;在现代,它更是古人智慧的见证。而如今,它不仅是藏东文化的鲜活载体,更是带动乡亲增收、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让我们一起走进黑陶的世界,探索黑陶这项特色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文/记者 芮怡星
图由察雅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传承创新
黑陶走向广阔市场
当澜沧江畔的第一缕阳光升起,察雅黑陶的烧制也伴随着袅袅炊烟开启。在察雅县矿植物颜料有限公司,工匠们埋头制作,特色非遗在工人们手底下的摩挲中无声传承。
此时,察雅黑陶制作第七代传承人曲珠开启了一天的教学与制作,揉泥、起坯、修坯……在曲珠的熟练操作下,一件雕花茶杯模型在曲珠的手中生成。“一件黑陶产品从选土开始,任何一步都要经过细细打磨才能呈现出好的效果。”曲珠介绍,接下来,这件黑陶茶杯还需要经过再修坯、晾干、烧制等步骤,才会形成一件完整的作品。
察雅县矿植物颜料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的黑陶制作工坊。在该公司产品展示区,一件件精美的黑陶制品整齐陈列摆放,茶具、锅、碗、摆件……这些在传统技艺上又加以创新的黑陶产品,既坚守了千年传承的“老规矩”,又融入新时代的“新想法”,似在无声诉说着察雅黑陶在时代浪潮中的传承。这样的黑陶在当地深受欢迎,让当地人对其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无论是盛放酥油、青稞,还是作为摆件,都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传统技艺唯有经得起市场检验、获得专业认可,才能真正站稳脚跟。为此,曲珠带着亲手制作的黑陶,参加了各类文化赛事与交流活动,用实力为这门手艺赢得荣誉。今年昌都市举办的“红色昌都 振兴奋进”文化产品大赛中,察雅黑陶凭借精湛的工艺、独特的藏式风格,斩获第一名的佳绩;2017年,拉萨市文化和旅游局、西藏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非遗技艺展演与文创大赛中,察雅黑陶得到了专家学者与业界同仁的高度认可;2019年察雅黑陶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再次顺利晋升为昌都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着这门古老技艺正式进入规范化保护与传承的新阶段。
如今,察雅黑陶已不再是藏东高原的“小众手艺”,而是成为了代表昌都文化、西藏非遗的特色名片,产品不仅在昌都各县区热销,更成为许多单位文化礼品、陈列展品的首选。不少游客会把黑陶当作纪念品,带往全国各地,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匠心独运
独树一帜显特色
黑陶究竟有何独特之处?曲珠介绍,其实答案就藏在“选材、工艺、设计”三个核心环节里。从选材到成品,要经过数十道工序,每一步都离不开“匠心”二字。“这是技艺的精髓,是我当年从师父群培那里学到的‘秘诀’,如今我也毫无保留地传给我的学生们。”
藏东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为黑陶制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察雅境内富含矿物质的红黏土,质地细腻、黏性极强,能让陶坯在烧制后呈现出温润的墨黑色泽,这也是察雅黑陶最鲜明的标识之一。曲珠介绍说:“我们只选用察雅本地特有的红黏土,这种泥土富含铁、锰等矿物质,是黑陶呈现墨黑色泽的关键。”
察雅黑陶与其他陶罐的最大区别除了原材料的选取以外,还体现在独特的制作工艺上。传统黑陶多为简约的罐、壶、碗等形制,图案以简单的弦纹、水波纹为主,体现了藏族文化中“崇尚自然、简约质朴”的审美。“在新时代,传统技艺要想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必须在设计上创新。”曲珠说,为此,其结合现代生活需求与审美趋势,对黑陶的外形、图案进行了大胆改良。
外形上,黑陶制作保留了藏式器物的圆润线条与古朴质感,同时增加了更多实用形式——适合泡茶的茶壶、适合收纳的储物罐等,让黑陶从“观赏品”变成“日用品”。针对现代家居风格,设计了小巧精致的桌面摆件、壁挂装饰等,满足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
在图案设计上,黑陶制作采用藏式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模式。如传统的青稞纹、藏文字符等图案,通过简化、变形的方式呈现,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同时,又融入了察雅本地的山水风光、民俗风情,比如将金沙江、业拉山等元素绘于罐身,让黑陶成为承载地域文化的“移动名片”。
功能性的创新让黑陶产品更具有实用性。制作茶具时,通过调整陶土配比与烧制温度,让黑陶茶具具有更好的保温性与透气性,泡出的茶口感更佳。餐具制作上,增加了防滑设计,更加适合现代家庭使用。这种“传统工艺+现代功能”的创新,让察雅黑陶在众多陶罐中独树一帜,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
技艺变“钱景”
带动增收惠民生
在漫长的时光淬炼中,察雅黑陶制作技艺历经沉淀与完善,也随着非遗保护意识的提升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这门古老技艺逐渐走出深巷、走进大众视野。催生出“技艺传承-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2019年,曲珠牵头成立察雅县矿植物颜料有限公司,彼时团队仅有5人,如今时光流转至2025年,公司已发展成为带动当地就业的重要平台,吸引了23名员工在此扎根。这些员工大多来自察雅本地,此前没有固定工作。加入公司后,他们从筛土、和泥等最基础的工序学起,在系统的技艺培训中稳步成长,仅需3-4个月便能独立完成简单的黑陶制作,一步步实现从“门外汉”到“手艺人”的蜕变。
公司实行“按劳计酬”的薪酬制度,为员工提供了稳定的收入保障。这份“家门口”的可观收入,让员工们稳稳撑起了家庭的幸福生活。“以前在家种地,收入没着落,现在在公司做黑陶,不仅学到了一门手艺,每个月还有固定工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作为曲珠的第一批学生,扎西如今已能独立设计制作复杂的黑陶茶具,月薪稳定在5000元,他的感慨道出了所有员工的心声。这些扎根乡土的手艺人,不仅用双手改变了自身生活,更因对这门技艺的热爱与坚守,成为察雅黑陶传承路上的重要力量。
“传承技艺的最终目的,是让它在保留技艺的同时能够惠及更多人。看着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制作黑陶实现就业、增加收入,我由衷地感到欣慰。”曲珠的话语,道出了非遗传承的初心与温度。
察雅黑陶的蓬勃发展,不仅直接带动了本地就业,更产生了强大的产业辐射效应,间接推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繁荣。由于制作黑陶需要的黏土、草木灰等原料,都需从本地采购,带动了周边农户的收入;产品包装、运输等环节,也与本地商家建立了长期合作,形成了“原料采购-生产制作-产品销售”的本土化产业链。此外,随着察雅黑陶知名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游客慕名来到察雅,参观黑陶制作过程、学习传统技艺,为当地文旅产业注入了新活力,助力地方经济多元发展。
薪火相传
创新发展向未来
传承是技艺的根基,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一门技艺的生命力,不在于其历史有多悠久,而在于能否一代代传承下去、在时代发展中“活”起来。这些年,在坚守察雅黑陶传统工艺核心的基础上,传承人曲珠始终将“培养传承人、创新发展路径”作为核心任务,不断探索创新方向,让这门古老手艺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努力推动察雅黑陶在新时代走得更远、更稳。
为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热爱察雅黑陶制作技艺,曲珠走进当地的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公益培训课程。课堂上,当学生们亲手触摸陶土,看着一块普通的泥土在自己手中逐步转变为精美的陶罐时,脸上都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兴奋与自豪。“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没想到黑陶制作这么有趣,不仅能学到手艺,还能了解到我们藏族的传统文化。”不少参加培训的学生纷纷发出这样的感慨。
在传承过程中,曲珠十分注重“师徒相授、口传心授”的传统模式。除了传授制作技艺,他还会向学生讲述察雅黑陶背后的文化故事与制作理念,让学生们不仅学会“怎么做”,更能明白“为什么这么做”。例如,筛土时所需的耐心、塑形时必备的专注、烧制时应有的坚守,通过这些细节的传递,让察雅黑陶所承载的工匠精神与文化内涵,也能随着技艺一同一代代传承下去。
察雅黑陶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察雅黑陶申报非遗的过程中,察雅县文化和旅游局给予了专业指导,助力完善传承体系,积极搭建交流展示平台,组织参与各类文化展会,有效提高了察雅黑陶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未来,察雅县计划打造黑陶非遗体验基地。通过建设展示馆、制作工坊,让游客既能参观黑陶制作的完整过程、深入了解非遗,又能亲手体验黑陶制作,从而形成“文化展示+体验互动+产品销售”的文旅融合模式。
作为察雅黑陶的传承人,曲珠始终坚信,这门古老的手艺不仅是古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更是走向未来的底气。在不久的将来,察雅黑陶有望成为西藏非遗的标志性品牌之一,逐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更多人了解藏东高原独特的文化魅力,让这门拥有千年历史的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