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巴村,位于察隅县上察隅镇西北,座落在贡日嘎布曲的河谷台地上,是察隅县唯一的珞巴(义都人)民族村,全村现有19户、64位村民。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群众受教育程度低,严重制约了西巴村的发展。2015年底,林芝市文广局第五批驻村工作队响应自治区党委、林芝市委的强基惠民号召,进驻西巴村。
入驻以来,队员们主动放下“官架子”,串农家、做农事、解农愁,把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作为完成好“七项任务”的突破口,以开发民俗文化发展民俗旅游,以民俗旅游搭建发展平台,以特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赢得了群众的好口碑。
转变观念:扶贫先扶智
通过调查走访,工作队发现,在西巴村现有的38名成人群众中,脱盲人数仅有2人,大部分群众不识字,外出务工常常吃亏,对党的方针政策了解不深、不透,工作落实不到位,致富门路不宽。
针对这一问题,工作队联合西巴村“两委”实施了村民素质教育工程,开办了由4名工作队员轮流授课,以识字、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以及法律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夜校班,组织全村群众在每周一、三、五进行学习,截至目前,共授课155课时,参与学习的18名党员和群众基本脱盲。
为增强村民的致富信心,工作队利用召开村民大会和学习授课之机,广泛宣传党的政策法规。按照惠民政策清单,向干部群众逐条逐句答疑解惑;坚持每月召开1次教育形势分析会,用群众易于接受的“家常话”把大道理说透,确保教育活动“有备而来”、“有的放矢”。
帮扶群众:做好民生实事
“感谢工作队的同志,要不是他们不计前嫌帮助我,我的小龙虾养殖就要血本无归了。以前,我还经常给他们的工作使绊子,现在想想,真是太不应该了。”聊起往事,杨政夫一脸愧疚的神情。
杨政夫是村支书米古丽的女婿。今年3月,因承包西巴村荒坡和林地未果,认为是工作队从中作梗,因而对工作队颇多不满。5月,杨政夫引进一批小龙虾进行养殖,由于工作不得法,小龙虾大量死亡,那段时间,杨政夫真是食不知味,寝不安眠。
工作队得知这一情况后,并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帮助他分析小龙虾死亡原因,跑农技站寻找救治办法,帮助其挽回经济损失,以实际行动感动了杨政夫。
驻村更要驻心。入驻以来,工作队千方百计为西巴村群众解决困难,拉近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利用为民办实事资金,投资4万余元,修建村里第一座公共厕所,提升村庄文明程度;
多方筹集善款,帮助贫困户、“三老”人员解决困难,爱心助学;
积极开展扶贫帮困结对子活动,给帮扶对象送粮油、送药品、送衣物,截至目前,共为帮扶群众送去价值3875元的物品。
发展经济:“输血” 更要“造血”
西巴村原始森林遍布,空气清新,水资源品质良好,是察隅县最宜居的村庄之一。但由于长久以来的闭塞和群众思想观念的落后,村民基本靠天吃饭,村子里也没有像样的经济项目。因此,推动西巴村经济发展,帮助当地群众增收成为驻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在征求了64位村民的意见后,工作队结合实际,编制《西巴村三年发展规划》和《驻村年度工作计划》,抓住制约西巴村发展的瓶颈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制定了以民俗旅游兴村、以特色产业富民的发展思路。
坚持民俗旅游兴村。西巴村是察隅县唯一的珞巴(义都人)民族村,人文底蕴深厚。工作队利用自身优势,在农闲时节对村文艺队进行培训,帮助编排歌舞,并为村文艺队购买演出服装,提升了文艺队的演出水平;大力打造“田园式”村居。在实施人居环境改造示范村建设的基础上,结合西巴村实际,利用为民办实事经费,为村里修建了1000米的绿化带围栏,安置太阳能路灯,实施了美化、亮化工程;向上级争取资金50000元,修建义都书苑、村口迎宾亭和观光树塔,加大西巴村民俗旅游开发力度,为丙察察墨(丙中洛—察瓦龙—察隅—墨脱)旅游线路开发、打造西巴村义都部落民俗游奠定基础。
坚持特色产业富村。工作队结合西巴村实际,打造养殖义都鸡、义都花猪、经济作物种植等产业,有效拓宽村民增收渠道,确保农牧民吃上“产业饭”。积极协调县扶贫办,投入扶贫资金30万元,为每户修建10平方米鸡舍和100平方米围栏,每户分发78只鸡苗进行养殖,初步估算,今年每户可增收15000元左右。西巴村一直有种植板栗的传统,村里现有320亩板栗基地,驻村工作队从为民办实事经费中拿出1.5万元,购买网围栏、割草机、肥料,聘请技术人员,对板栗基地进行改造,预计年增收近2万元。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西巴村第一次有了公厕和书苑,有了发展的项目和资金,大家的心踏实了,脱贫致富的劲头也足了……”村支书米古丽激动的话语,道出了西巴村64位村民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