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中心>区县新闻
扶志扶智拔穷根 ——丁青县协雄乡夏拉村玛呢庄园的脱贫“处方”
2017年12月17日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

伴着一路美景,采访组一路颠簸来到采访目的地——昌都丁青县协雄乡夏拉村玛呢庄园。

丁青全名是琼布丁青,“琼布”藏语意为“大鹏鸟”,“丁青”藏语意为“大台地”。提起丁青,人们最直观的印象是“盛产虫草”,随着近几年虫草价格的居高不下,虫草采集一直是大鹏鸟后人最大的收入来源。因此,长期以来,协雄乡夏拉村存在一种“打工”是“没有出息活计”的观念,看谁家虫草挖得多、价格卖得高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洛松尼玛今年38岁,不仅是夏拉村人,也是庄园的保安之一。整洁的衣着,腼腆的笑容,他与记者随和地交谈着。

我们在采访中得知,洛松尼玛来到庄园之前,从未参加过工作,家中7个孩子,除了每年带着大儿子格顿上山采挖虫草外,卖了虫草就拿着钱到县城四处游玩、喝酒,不照顾家庭,妻子因为承受不了繁重、贫困的家庭生活而精神失常。

“以前一个采挖虫草的季节下来,我能采到1斤左右虫草,每年把卖虫草的4万多元钱都挥霍掉了,孩子们还小,妻子也有病,7亩田地一直荒废着,家里什么也没有,穷得叮当响。” 洛松尼玛说。

穷则思变。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乡干部的宣传教育,洛松尼玛的思想渐渐转变,他不愿看着现实给他的家庭戴上“贫困帽”,不愿再离开家乡去四处飘荡,希望能有份稳定且离家近的工作,既能养家糊口又能照顾妻儿。

“有了思想上的转变,致富就有希望。精准脱贫,首先要在主观意识上脱贫。”丁青县协雄乡乡长席小庆一语道破全乡找准病根、对症下药,稳扎稳打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所在。

玛呢庄园项目的投入运营,成就了的洛松尼玛愿望。

“乡党委书记次仁达瓦找我谈过很多次话,开导我、帮助我。我现在来到庄园工作,每个月工资1800元加提成外,年底还会有项目分红。今年我和大儿子挖到1斤多虫草,我把家里的地也种上了青稞,等有了收入,我就带着妻子去看病,我们以后会过上好日子的。” 洛松尼玛信心满满地说。

扶贫先要扶志。席小庆说,像洛松尼玛一样的贫困户在夏拉村并不鲜见。“只有贫困户的心向往脱贫致富,贫困户有‘我要脱贫’的迫切愿望,政府、社会的扶贫才能‘事半功倍’,而非陷入‘一扶就脱贫,不扶又返贫’的循环。”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精神贫困”是脱贫攻坚的最大敌人,“等、靠、要”思想不破除,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就不可能如期实现。

席小庆说:“我们在实践中,通过狠抓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积极引导贫困户转变思想观念,坚定群众脱贫的信心,点燃群众致富的梦想。同时,依托产业扶贫帮助贫困户改变生活环境,改变他们旧的保守思想,让他们从根本上告别贫困。”

夏拉村玛呢庄园项目,是丁青县协雄乡生态扶贫项目,地处西曲河畔,背靠宗巴农神山,距离县城10公里,项目投资500万元,占地26.7亩,2016年8月建成。截至去年10月底,共接待游客600余人,总收入19.59万元,分红9.3万元,其中建档立卡户17户人均分红3000元。

从2015年开始,昌都重点打造“洒咧”旅游拳头产品(意为耍坝子、藏式农家乐)。“洒咧”作为当地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康巴地区的重要节日文化。随着国道317旅游线路日益走俏,外地游人路过夏拉村,喝青稞酒,吃牦牛肉,品尝美食,在草坝上唱歌、嬉戏、欢闹。

协雄乡党委、政府紧抓丁青县发展国道317线旅游业这个契机,通过旅游生态产业扶贫项目,为夏拉村脱贫攻坚提供依托。在逐步完善玛呢庄园各项软硬件设施,扩大庄园覆盖面和各项功能,辐射带动周边相关产业的同时,结合当地“洒咧”传统风俗,教育引导带动群众吃“旅游饭”、走致富路,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实现脱贫。

目前,该项目建设集园亭、人工瀑布、游泳池、旱冰场、游乐场、徒步旅游等富有藏式特色集吃、玩、娱乐为一体,可使贫困户户均增收5000元。

玛呢庄园经理扎西达杰对乡党委、政府“精神脱贫”感触颇深,他告诉记者:“在庄园里工作的贫困户都是我的同乡,以前大部分只靠挖虫草过日子。乡党委、政府与他们交朋友,为他们解难事,真心实意去扶贫,他们思想上的问题解决了,精神上的包袱也放下了,通过这个扶贫项目,让和洛松尼玛一样的贫困户靠着勤劳的双手去创造幸福生活,我们一起奔向富裕幸福生活的劲头更足了。”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洛松尼玛对记者说:“每天我在庄园工作很踏实,这份工作不仅可以增加收入,也稳定,干得好了,还有提成,我想一直干下去。”洛松尼玛希望庄园规划建设得更好,他在庄园可以增加更多的收入,让妻儿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村民有期待,乡党委、政府也有期待。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扭转贫困人口的落后观念,把思想引导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摒除陈规陋习,让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良药;要通过综合施策、组合帮扶,继续改善贫困群众的认识偏差和消极心态;要以看得见的脱贫致富实际效果促进贫困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总之,我们除了要让更多的村民有一份长久、稳定的收入来源、彻底脱贫外,还要继续努力,让贫困户真正富裕起来。”席小庆对带领全乡群众奔小康充满着十分的信心。


无障碍
关怀版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政务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