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墨竹工卡县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2017年,预计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0.86亿元,同比增长1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56亿元,同比下降39.7%;公共财政收入完成3.80亿元,同比增长16.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5.36亿元,同比增长1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71亿元,同比增长12.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3046元,同比增长14.49%。
调结构 提质效
转型发展动能不断释放
墨竹工卡县坚持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打造三次产业升级版,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2017年,墨竹工卡县农牧业基础不断夯实。农作物播种面积达7.73万亩,粮食总产量2.46万吨,粮经饲比例为82∶16∶2。实施肥效试验田4.5万亩、高产创建田5.5万亩,推广“藏青2000”4.27万亩,实施良种繁育2700亩。全县牲畜存栏19.3万头(匹、只),预计出栏率达到34.2%。扎实推进“万户百场十中心”工程,在唐加乡发展奶牛养殖示范户100户。
工业经济实力稳步增长。完成招商引资项目15个,实际到位资金30亿元。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9.5亿元,同比增长29.95%,实现工业销售产值21.89亿元,同比增长27.08%,实现工业税收4.7亿元,同比增长20.05%。
旅游产业基础提质升级。投资837.18万元,实施旅游基础设施项目6个。全年累计接待游客115.39万人次,同比增长13.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15.5万元,同比增长17%。
净土健康产业全面发展。集中种植墨竹小油菜0.9万亩,质量认证达国家标准。投资6048.77万元开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第一期工程。投入700万元,从青海、日喀则帕里以及斯布班禅牧场核心区购买育肥牛和种牛500头,在日多乡念村集中育肥。
补短板 强基础
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2017年,墨竹工卡县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水利、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投入6096万元,实施11个水利基础设施维修和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改善灌溉面积2.57万亩,解决饮水安全1430户、8650人。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新建和改造高低压线路732公里。争取资金2.05亿元,改造318、349国道,维修仁青林等危桥5座,新增和改造农村公路127.43公里,行政村道路通畅率达97.5%。
围绕“三个全覆盖”目标,投入7098.53万元建成37个标准化村组织活动场所。县城建设有新突破。投入7.2亿元,实施嘎则新区易地扶贫搬迁二期暨小康安居工程。投入2664.79万元,实施工卡镇卡东小组商品房附属工程、嘎则新区重点区域亮化工程等13个项目。加快推进县城综合商场、车辆检测中心等重大民生项目,预计投资7500万元。
城乡建设扎实推进。2017年,甲玛特色小城镇建设规划通过自治区评审。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实施甲玛特色小城镇风貌改造、甲玛乡水厂水源地工程项目。完成甲玛乡492户棚户区改造和孜孜荣村二期搬迁安置规划设计。投入800万元,开展尼玛江热乡宗雪村环境整治。全面开展“厕所革命”,开工建设20座农村厕所,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扩就业 重保障
民生保障实现日益提升
围绕“两年脱贫、三年巩固”目标,以“六脱”措施为抓手,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全年累计安排扶贫资金1.64亿元,其中本级投入占61.32%。投资4.85亿元实施的36个扶贫产业项目,目前已产生效益432.06万元,带动274户110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270.58万元。依托矿产资源,在河南三门峡黄金工业学校完成94人为期3个月的定向培训,已全部实现就业,月人均工资3500元。积极协调城关区、市城投公司对接岗位190个,在全县各行业开发岗位505个,帮助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就业1029人。
投入140万元,在城关区集中租赁房屋,着力解决78名拉萨就业群众住宿难问题。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基本完成拉萨文创园搬迁点和县城易地扶贫搬迁二期暨小康安居工程安置点建设,全面完成1209户524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实现了“贫困户脱贫、贫困村退出、贫困县摘帽”目标。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稳步推进“五个100%”教育目标,中考平均成绩比去年提高12分。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学前教育名列全市前茅,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99.87%、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101.83%、100%。甲玛乡中心小学五六年级合并至南京实验小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严格落实“三包”政策,下拨专项经费2303.65万元,受益学生8658人。
卫生事业协调发展。投入2995万元实施苏拉远程会诊、藏医院建设等项目。全民免费体检率达到99.7%,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9%,新生婴儿死亡率控制在8.9‰。完善公立医院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医技人员绩效考核制度。投入714.1万元完成包虫病筛查50339人,筛查率达到100%,手术和药物治疗完成90%。
民生福祉不断增强。继续实施“三大民生”工程,全年报销农牧民住院费用3762.3万元、受益4460人次,为1600余名大学生报销学杂费并发放生活补贴1123万元,为3908名农牧区老人发放养老补贴1688.64万元,实现农牧区群众“看病不花钱、上学不花钱、养老不缺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