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中心>区县新闻
桑日县发展特色产业 铺就“致富路”改善民生
2018年04月05日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作者:

 20.jpg

图为桑日县桑日镇雪巴村村民在给奶牛喂饲料。

春风拂过雅砻大地,雅鲁藏布江畔的水鸟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慵懒惬意。而在山南市桑日县桑日镇达古村内,却是一派繁忙景象。随着“一乡一策”战略的深入实施,品尝到特色产业甜头的贫困群众对脱贫致富越来越有信心,干劲十足。

“自从村里成立合作社后,村民不仅每月可以领到工资,年终还会有分红,日子好过多了。”作为桑日县达古石锅专业合作社一员的曲扎很是自豪,他一边制作石锅一边对记者说,“特色产业改变了我一家的命运,使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达古村的变化,仅仅是桑日县扎实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走出了一条发展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路子。

突出特色“一乡一策”

“搬到追塘坝后,居住条件好了,交通也方便了。此外,县里还带领我们种植经济林,发展特色产业。去年,全家实现收入3万多元,比搬迁前增加了3倍多。”作为桑日县整乡推进受益的主体、绒乡吉荣村(追塘坝)村民索朗卓嘎高兴地说。

近年来,桑日县结合各乡镇特点和优势,通过规划产业项目和“一乡一策”扶持“双驱产业”,从全县58家合作社中筛选出17家自身基础好、发展前景广阔、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和村集体,按照“产业到户、扶持到人、一户一策”的精准扶贫理念,支持发展藏香加工、奶牛养殖、农畜产品加工等具有本地鲜明特色的“短平快”扶贫产业项目。

桑日县达古石锅专业合作社是其中的佼佼者。目前,该合作社注册了达古石锅商标,成立了石锅加工厂,并邀请达古石锅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贫困户进行石锅制作培训,帮助10名贫困群众实现了就业和致富。

“在合作社工作,每年能够实现收入2.5万元,现在我也可以靠手艺致富了。”社员次仁桑珠兴奋地说。

“小葡萄”撬开“致富门”

“我干了一辈子的农活也没能让家人过上富裕的生活。现在孩子们仅靠种植葡萄、酿制葡萄酒,就能增加现金收入2万元。”说起特色产业,已是满头银发的塔木村村民扎西多吉竖起了大拇指。

2011年5月,桑日县启动了桑日镇塔木村葡萄种植项目,试种葡萄14亩。2014年,试种成功后,在原有葡萄实验区的基础上投资650万元,建成了614亩葡萄种植基地及配套设施。

据桑日县农牧局局长达瓦次仁介绍,近年来,桑日县以发展“绿色葡萄”为目标,推行“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助力脱贫攻坚。每年邀请专家对葡萄种植、种苗繁育、防治病虫害等进行技术指导,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靠技术改变生活,靠技术脱贫致富。目前,桑日县仅葡萄种植面积就达到1031亩、10.269万株。此外,注册了“帕拉庄园”葡萄酒商标,葡萄种植、鲜果销售、深加工完整产业链条初步形成,葡萄产业走向成熟。仅桑日镇塔木村葡萄种植一项,就实现年销售收入330万元,净利润90万元,农户年均收入1.8万元以上。

打好特色牌 开辟新道路

桑日县白堆乡里龙村,一排排整齐的温室大棚内,绿油油的蔬菜让群众乐开了花。“现在,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真是太暖心了!不仅给我们资金支持,还派技术人员手把手给我们传授蔬菜种植技术。”该村村民德珍在温室大棚内一边摘菜一边高兴地向记者介绍道。

近年来,桑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落实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以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为抓手,创新机制、强化举措,全力推动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在藏香专业合作社工作,不仅能学到手艺,每个月还有4000元的收入,比以前强多了。”桑日镇赤康村村民边巴一家子过去靠种地生活,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到合作社工作后,家里不仅添置了新家具,家庭面貌也焕然一新,边巴笑着告诉记者:“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家里孩子老人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扶贫先扶技。只有让贫困群众尽快掌握一技之长,才能帮助他们从贫困中走出来,过上富裕的生活。念好“特色经”,铺就“致富路”。在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上,桑日县无疑走在了前列。相信,随着“一乡一策”战略的深入实施,该县会有更多贫困群众依靠特色产业富裕起来。


无障碍
关怀版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政务app